新浪新闻客户端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 加快推进“五个中心”建设 上海在“新”赛道上“奋力一跳”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 加快推进“五个中心”建设 上海在“新”赛道上“奋力一跳”
2024年05月24日 12:20 央广网

  央广网上海5月24日消息(记者林馥榆)加快建设“五个中心”,是党中央赋予上海的重要使命,也是上海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上海持续推进“五个中心”建设,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大幅跃升。

  5月22日,“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上海主题采访活动正式启动。央广网记者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记者团深入一线,通过实地走访,探寻上海如何在“新”赛道上“奋力一跳”。

  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万亿 经济实力不断迈上新台阶

  近年来,上海着力提信心扩需求稳增长促发展,经济实力不断迈上新台阶,2023年上海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7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保持经济中心城市首位度,位居世界城市前列。

  上海市发展改革委总经济师魏陆表示,目前,上海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框架基本形成,并向全球价值链高端位置迈进。202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3.9%,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到1.6万亿元。“上海金”“上海油”“上海铜”“上海胶”等影响力日益扩大,全球经济治理影响力持续增强。

  随着总部增能行动和全球营运商计划的实施,上海全力提升贸易枢纽功能,加快集聚和培育一批高能级贸易平台。2023年上海口岸货物贸易总额达到10.7万亿元,占全国比重25.5%,占全球比重达到3.6%左右,继续保持全球城市首位。新型国际贸易加快发展,2023年离岸经贸业务企业名单扩展到577家,国际分拨中心企业扩展至100家,支持布局海外仓数量达110个。贸易型总部和功能性平台加快集聚,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千亿级市场平台数量达到13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累计达到971家。

  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方面,上海持续深化落实各项战略任务,不断取得新成效。2023年,三省一市GDP规模首次突破30万亿元、同比增长5.7%,占全国比重24.4%,较上年提升0.3个百分点,长三角地区“万亿之城”达到9个。今年一季度,三省一市GDP达7.4万亿元,占全国比重约25%,主要指标在全国继续保持领先,实现了良好开局。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上海不断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加速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2+2)+(3+6)+(4+5)”体系初步构建。

  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总工程师葛东波进一步解释道,第一个“2”是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后面一个“2”是数字化与绿色低碳协同转型,“3+6”是大力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和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六大重点产业,“4+5”是抢先布局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四大新赛道产业和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五大未来产业方向。

  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等六大重点产业加快出产值、出品种、出效应,实现集群化发展,一批大国重器取得重要突破,大飞机实现商业首飞、国产大型邮轮首航、航天“一箭41星”首发、新能源汽车产量首破百万,国家重型燃气轮机试验基地启动建设,世界首条公里级高温超导电缆正式投运未来动能加速培育……这些亮眼的成绩单无不彰显上海正在积极拓展产业体系发展方向。

  可以看到,以上海市产业地图为导向,上海正强化市区协同和一盘棋统筹,瞄准首批14个重点产业链32个细分赛道,聚焦大模型、人形机器人等细分赛道强化产业链招商,打造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产业布局。

  葛东波表示,为加快要素保障优化完善激发新活力,上海出台《建立重点企业“服务包”制度的工作方案》,明确“专班、专员、专报、专窗”机制,全市累计发放“服务包”3.2万余件,市、区、街镇(园区)三级“服务包”发放基本完成。“一企一管家”“一企一服务包”等制度落地实施,配置服务管家4100余人;专窗平台汇集政策2100多项。

  从“建框架”向“强功能”跃升 持续增强科技创新源头供给

  从2022年的1.4万亿元增至2023年的1.6万亿元,上海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近年来增长迅猛。“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占全市GDP的24.8%,日均新增科技企业370家,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4万家,经认定登记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达4850亿元、同比增长21.1%。”上海市科委副主任屈炜说。

  为抢占科技前沿,上海强化了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科技布局,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战略决策咨询机制,制定实施计算生物学、合成生物学、基因治疗、元宇宙、区块链等领域专项行动方案,深化人形机器人、量子计算、6G、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AI4S)等领域创新布局。在加快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的同时,改革基础研究组织实施方式,深化“基础研究先行区”建设,探索更加符合基础研究规律的运行管理举措,建立以选题为基础的选人机制,鼓励支持科学家开展高风险、高价值科学问题研究;联合龙头企业实施“探索者计划”,由企业出题、阅卷,推动形成基础研究多元投入机制。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上海深入实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上海方案”,积极探索新型举国体制的实施路径。比如在人工智能领域,国内首批通过备案的11款大模型中,上海占据3席。上海开发出一批面向制造、医疗等垂直领域的大模型,AI训练芯片、推理芯片、车载智能芯片等30余款芯片流片量产,成立大模型语料数据联盟,促进算力、算法、数据融合发展。

  屈炜说,上海加速创新过程,创新链产业链加快融合。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由企业牵头,与高校院所、上下游企业开展联合攻关;市、区合力布局90余家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2023年,上海先期启动建设7家高质量孵化器,成立上海“超前孵化”联盟,带动全市孵化器从基础服务转向精准服务、从集聚企业转向孕育产业、从孵化链条构建向厚植生态转变,加快培育硬科技企业。

  持续优化的创新生态,不断激发创新动力活力,高水平人才队伍不断壮大。2023年,上海新增两院院士18位,占全国新增院士总数的13.5%。全市各类科创承载区和园区加快发展,加快张江科学城迈向世界一流科学城的步伐,建设“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推进张江高新区改革创新发展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制定实施大学科技园改革发展行动方案。

  构建“5G+数字孪生”智慧航空枢纽 国际航运中心功能持续提升

  “力争到2025年,基本构建起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绿色化智慧化发展框架、集约低碳集疏运体系,并初步建成智慧港口、智慧机场;到2030年,基本建成智能化码头集群和空地一体、多网融合的‘5G+数字孪生’智慧航空枢纽。”上海市交通委副主任刘斌说,上海将逐步实现“出行一张脸、物流一张单、通关一次检、运行一张网、监管一平台”。

  刘斌表示,上海正以发展高端航运服务业作为突破口,围绕打造以洋山港为核心的国际领先智慧生态大港和以浦东、虹桥两场为核心的全球卓越智慧低碳机场,推动航运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即“三化转型”),全面提升航运资源的全球配置能力。目前,在运输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调整、强化污染防治、提升数智服务等方面已经取得初步成效。

  数据显示,2023年,上海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4915.8万标准箱,连续14年全球第一,海铁联运业务覆盖9省40市。同时,上海持续扩大区块链技术在港航领域的应用,2023年上海港区块链电子放货平台总放货提单35.64万票,同比增长21%,合计约105.16万标准箱。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显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世界排名从2014年的第七位逐步升至2023年的第三位,成为继新加坡、伦敦之后世界公认的国际航运中心。

  目前,上海港集装箱码头岸电设施已实现全覆盖,2023年全港船舶累计使用岸电5.6万艘次,2024年一季度,全港船舶使用岸电2.5万艘次,同比增长4倍。今年4月22日,全球首制700TEU(标准箱)纯电动集装箱船首航安全靠泊洋山港,标志着上海港集装箱货物运输开启“纯电动时代”。“上海明确2024年起逐步将国Ⅱ排放标准非道路移动机械纳入禁止使用范围;到2025年,基本淘汰机场、港口内使用的国二排放标准及以下的移动设备,加快淘汰国三排放标准及以下的柴油车辆。”刘斌说。

  全力做好“五篇大文章” 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持续增强

  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一项重大国家战略。2023年,上海金融业增加值达8646.86亿元,同比增长5.2%:今年一季度2096.7亿元,同比增长5.1%。经过多年发展,上海金融市场发展格局日益完善,集聚各类全国性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2023年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达3373.6万亿元,同比增长15%;今年一季度866.13万亿元,同比增长 15.6%。

  在最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35)排名中,上海位居全球第6位。对此,中共上海市委金融办副主任陶昌盛列了一组数据:2023年上海金融业增加值达8646.86亿元,同比增长5.2%;今年一季度2096.7亿元,同比增长5.1%。经过多年发展,上海金融市场发展格局日益完善,集聚各类全国性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2023年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达3373.6万亿元,同比增长15%;今年一季度866.13万亿元,同比增长15.6%。

  陶昌盛还指出,中外金融机构集聚效应明显,各类持牌金融机构达1771家,其中外资金融机构占比近三分之一。持牌资管机构近200家,资管规模占全国比重近30%。金融改革开放深入推进,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金融开放创新不断深化,自由贸易账户适用范围已实现银证保三类机构全覆盖。上海再保险“国际板”建设正式启动。“沪港通”“债券通”“互换通”等金融市场互联互通运行平稳。人民币跨境使用枢纽地位不断巩固,2023年上海跨境人民币结算量突破20万亿元,在全国结算总量中比重超过43%。金融营商环境不断优化,金融法治建设深入推进,在全国率先成立金融法院。强监管防风险能力不断提升,信用与消费者保护体系进一步健全。金融人才高地加快构筑,上海金融从业人员达50万人。

  陶昌盛表示,下一步,上海全力做好“五篇大文章”,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具体而言,科技金融方面,持续推进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做优科创投资生态,落实好促进股权投资高质量发展“32条”;升级“浦江之光”行动,发展S基金;用好科创专项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工具,做精科技信贷、保险产品。绿色金融方面,深化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落地更多转型金融实践案例,持续优化上海绿色金融服务平台功能。普惠金融方面,健全“无缝续贷”、中小微企业“纾困融资”等长效机制;推出新一轮中小微企业信贷奖补政策,进一步放大市融资担保基金撬动效应。养老金融方面,积极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丰富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健康、养老产业及银发经济的布局。数字金融方面,促进金融科技产业集聚,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推动数字人民币落地更多试点场景。

上海市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