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乡村振兴看内蒙古|护航“天”选之“子”茁壮成长

乡村振兴看内蒙古|护航“天”选之“子”茁壮成长
2024年05月24日 08:39 央广网

  央广网乌兰察布5月24日消息(记者刘晓祺)走进国家马铃薯试验田,地块规划整齐,写着不同型号的标牌插在地头,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商都供电分公司党员服务队延伸电力服务,正在为15000粒太空马铃薯种子在试验田开展试验种植进行特殊巡视,确保让每一株马铃薯籽种“喝”饱水。

为马铃薯籽种浇水(央广网记者 刘晓祺 摄)为马铃薯籽种浇水(央广网记者 刘晓祺 摄)

  据悉,这些太空马铃薯种子是经过“太空之旅”的实生籽经过严格的催芽、移栽培育完成,也就是我们常听的太空育种。太空育种也叫航天育种、航天诱变育种,是将种子置于太空特殊环境中,在微重力、弱地磁、强辐射、真高空、超低温、极洁净等极端条件作用下,种子内在基因可能会发生变异。与传统育种相比,航天育种最大的优势在于变异率高、育种周期短,有可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创制出高产、早熟、抗病等性状优良的种质资源。航天育种为加快马铃薯育种进程、解决马铃薯种源“卡脖子”问题,实现马铃薯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按下了“加速键”。航天育种正成为创制新种质资源的重要途径。

  2022年6月和2023年5月,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别将优选的20个组合20000粒实生籽、优选的66500粒马铃薯实生籽搭乘神舟十四和十六号载人飞船进驻中国空间站,历经一百八十多天的“太空旅程”后返回地球,于2024年1月在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商都马铃薯技术创新中心安家落户,开展下一步的试验种植和后续的评价鉴定。

服务人员摸排试验田内电力设施运行情况(央广网发 受访单位供图)服务人员摸排试验田内电力设施运行情况(央广网发 受访单位供图)

  商都县由于海拔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气候冷凉,雨热同季的地域特点,是乌兰察布马铃薯核心种植区之一,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繁育种薯的“风水宝地”。

  马铃薯生长周期内水资源的正常供应决定其品质,马铃薯种苗的培育、实验种植等均使用现代化农业种植技术,光照、抽水、灌溉等都离不开电,因此对电力供应和保障的要求较高。为确保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商都县的试验田耕种,打造马铃薯“中国芯”,端牢中国饭碗,助力农户稳粮增收,商都供电公司成立了特殊党员服务队,组织服务人员摸排试验田内电力设施运行情况,提前梳理用电信息,并根据用电特点提前制定了“一线一策”保电计划和措施,全力保障试验田的耕种。

  “电稳了,水就稳了。眼下正是关键时期,灌足了这轮水,咱这马铃薯就出苗率高且长势好。”看到熟悉的“红马甲”,试验田技术中心负责人高兴地说道。“马铃薯种子要按周期浇水,这些都需要安全稳定可靠的供电保障。”

  与此同时,党员服务队对涉及试验田的供电线路、重点泵房、用电设备进行特殊巡视检查和维护,确保线路和设备长期处于安全健康运行状态。此外,商都供电公司还开辟“绿色通道”和优质服务“直通车”,安排专人在线解决试验田耕种期间遇到的疑难杂症,实现试验田用电“秒响应”,让试验田用上安全电、放心电。

服务人员摸排试验田内电力设施运行情况(央广网发 受访单位供图)服务人员摸排试验田内电力设施运行情况(央广网发 受访单位供图)

  随着最后一批具有耐盐碱性质的马铃薯籽种在商都县小海子镇进行播种,自此,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商都县的122亩试验田全部播种完毕,商都供电公司也开启了新一轮护苗保电战。“我们将持续做好试验田的跟踪服务,及时解决试验田的用电需求,确保为试验田的后期用电保驾护航,守护‘天’选种子茁壮成长。”小海子供电所所长、党员服务队队员赵晓东说。

  充足的电力保障,使国产种薯被耕种在更广袤的田地里,为端牢中国饭碗,打造中国马铃薯之“芯”,带动薯农增收致富按下了“快捷键”。不仅点亮了农民的文化生活,也为他们的致富路上提供了加速剂。在这一轮一轮扩繁和一季一季繁育中,电力保障国产种薯被耕种在更广袤的田地里,打造中国马铃薯“芯”,带动当地薯农增收致富,筑牢了强有力的电力根基。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