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新思想里的方法论丨用系统思维谋划动能转换——看协同创新如何加快河北高质量发展

新思想里的方法论丨用系统思维谋划动能转换——看协同创新如何加快河北高质量发展
2024年05月24日 08:03 河北新闻网官方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河北探索③

  用系统思维谋划动能转换

  ——看协同创新如何加快河北高质量发展

  着力加大对协同发展的推动,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充分发挥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发展协调机制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2月26日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时的讲话

  要集聚和利用高端创新资源,积极开展重大科技项目研发合作,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1月18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京津冀作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三大重要动力源之一,拥有数量众多的一流院校和高端研究人才,创新基础扎实、实力雄厚,要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5月11日至12日在河北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的讲话

  曾经,众多京津科技创新成果越过河北,“跳”到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落地生根。

  这种“蛙跳”现象,让河北很“受伤”。

  守着科技创新的“宝库”,却不能“近水楼台先得月”。

  而今,一切都在改变。

  2023年,河北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101%,是2014年的12倍。

  是什么促成了这一巨变?

  一

  有两个1%,折射出河北科技创新曾经的情形。

  2013年,北京的技术成果只有1%左右到河北转化,50%以上选择了长三角、珠三角。河北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仅1%,而北京为6.1%,天津为2.98%。

  河北资源禀赋良好、工业基础雄厚、产业门类齐全,但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严重制约着高质量发展的步伐。

  打破发展瓶颈,必须做好创新文章。

  2014年2月,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河北迎来重大机遇。

  协同创新,成为河北发展动能转换的“重头戏”。

  2023年5月1日拍摄的河北京车智能制造基地。该基地彰显了“北京研发、河北转化”的产业协同优势和技术创新优势。(本报资料片)河北日报记者 耿 辉摄

  二

  协同创新,从机制创新开始。

  5月11日到12日,在天津召开的2024年京津冀党政主要领导座谈会,信息量密集。

  亮点之一,是升级沧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共建模式。

  2015年设立的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有了新名字——京津冀·沧州生物医药产业园。

  从北京、河北两地共建,到京津冀三地共建,这家产业园当年在全国首开医药企业异地监管先河,一举打破了阻碍北京药企外迁的政策壁垒。

  医药行业实行属地管理,药企须在注册地生产和接受监管。在北京发展受限,到河北要重新报批,还会失去“北京药”的品牌效应,许多想搬迁的北京医药企业很是“困惑”。

  京冀两地多次探索,异地监管模式诞生——企业在河北,监管属北京,沧州生产“北京药”。

  一子落,全盘活。

  如今,园区已吸引国内外60家知名医药企业的78个项目入驻。

  “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被打破,创新要素开始畅通流动。

  科技创新券互通互用,跨区域共享科技资源。

  设立基础研究合作专项,通过建立科研项目合作研究机制,促成三地500多个科研团队开展合作研究。

  打造区域人才一体化发展共同体,持续推进京津冀人才政策衔接、标准互认。

  京津冀技术交易市场互联互通,近9000项技术成果开放共享。

  …………

  2023年11月,京津冀三省市人大常委会相继审议通过了关于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的决定。

  京津冀协同创新的机制建设一再提速。

2023年10月1日,雄安新区启动区重点工程芳容初绽。 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摄2023年10月1日,雄安新区启动区重点工程芳容初绽。 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摄

  三

  协同创新,要有平台做载体。

  马扬飚,雄安科技产业园开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他调侃自己的工作像“雄安地陪”——接手工作一年多,陪着北京来的科技创新项目团队一次次考察雄安。

  2022年8月,作为雄安新区重要创新平台的雄安国创中心科技有限公司成立。

  从一开始,平台就明确了方向和重点:面向雄安新区主要产业方向,重点围绕在京高校及科研机构、产业创新资源等创新主体合作开展技术转移转化。

  如今,雄安新区科创中心中试基地、雄安国创中心、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等创新平台为科技企业聚集按下加速键,雄安新区科技成果展示中心、科技成果交易中心、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等服务配套日趋完善,雄安新区孵化、转化、产业化的创新平台版图一块块组合起来。

  协同创新的种子,在雄安新区一点点扎根。

  新的平台在成长,原有的平台在升级。

  保定中关村,是北京中关村京外第一家创新中心。

  园区企业保定中创燕园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门口,挂着一块醒目的牌匾“北大—中创宽禁带半导体联合实验室”。

  中创燕园创办于2016年。好几年时间,研发在北京,生产在保定,要解决生产中的问题,总要“等北京来人”。

  如何让协同创新更高效?干脆把研发“搬”到保定来。

  2022年1月,在保定市政府、保定中关村支持下,北京大学与中创燕园签署共建联合实验室合作协议。

  联合实验室从事第三代半导体全产业链研发,吸引北京高端人才的同时,培养本地高层次技术人才,支撑保定产业发展。

  合作专家们过去主要在北京搞研发,如今一年中大半时间“泡”在保定的实验室里。

  作为创新策源地的中关村,已在河北多地开花。截至2023年12月底,中关村企业在河北设立子公司、分公司累计5589家,投资额1015.01亿元。

  河北·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京冀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协同创新试验田“通武廊”……协同创新平台的网络越织越密。

  2024年4月27日,京津冀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地图上线。

  地图首批汇集京津冀地区成果转化等四类平台及产业空间载体337个,京津冀三地科创服务信息一眼可见“坐标轴”,一键可查“电话簿”,一步即达“精准位”,实现了“精准导航”。

  “京津研发、河北转化”协同创新模式不断深化。

2024年2月18日,在保定诺未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室,技术人员正在进行样本渗透压和流式检测。河北日报通讯员 罗大庆 摄2024年2月18日,在保定诺未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室,技术人员正在进行样本渗透压和流式检测。河北日报通讯员 罗大庆 摄

  四

  协同创新,最终要落在产业上。

  5月13日,一辆满载货物的自动驾驶氢燃料电池重卡,从北京马驹桥物流园驶出,沿着京津塘高速,途经河北廊坊,最终到达天津港。

  在这条约150公里的道路上,货车全程无需司机接管,“靠自己”就可以安全自主应对各类交通场景,真正实现了高速干线点对点自动驾驶。

  这是京津冀在国内率先启动跨省高速自动驾驶货运示范应用。

  不过,这只是京津冀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协同创新中的一个“小场景”。

  去年11月,京津冀首次联合绘制出协同发展的6条产业链图谱。

  河北牵头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2条产业链,北京牵头氢能、生物医药2条产业链,天津牵头高端工业母机、网络安全和工业互联网2条产业链。

  以链为媒、聚链成势,优势互补、分工合作,“链”上发力,成为京津冀协同创新新模式。

  唐山高新区是机器人产业的集聚地,特种机器人、巡检机器人、焊接机器人市场占有率全国领先。2023年,唐山高新区新增机器人企业65家,达到136家,今年又有14家机器人企业确定落户。

  如何让机器人产业链进一步升级?近来,通过2024唐山智能工业大会和各类活动,唐山高新区频繁对接北京等地研发AI大模型的科技企业,谋划将前沿的AI大模型技术接入产业链。

  在唐山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安海涛看来,AI大模型匪夷所思的算力和工业机器人不知疲倦的体力,“双剑合璧”,将深度再造唐山机器人产业链。

  图谱为纲,三地的“机器人”园区也抱成一团。

  5月10日,三地有关部门签订共建京津冀·“机器人+”产业园合作框架协议。

  合作模式重点突出联合作战——联合技术攻关、联合招商、联合推动成果落地。

  从“物理共存链”,升级为“化学反应链”,京津冀协同创新一加二大于三的聚变效应加速显现。

2023年5月1日拍摄的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河北日报记者 耿辉 摄2023年5月1日拍摄的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河北日报记者 耿辉 摄

  五

  协同创新,正催生河北发展“新”力量。

  生物制造领域,来自天津的技术,正在河北纳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细胞工厂”里开花结果,多种人源化胶原蛋白被规模化生产。

  机器人产业,来自北京的专家,正在易度河北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探索血管介入机器人技术和制造的下一步。

  半导体制造方面,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和河北同光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正联合攻关,突破碳化硅单晶制备关键技术。

  …………

  一家家央企二、三级子公司落户河北,带来了丰富的创新资源。

  一条条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构建起产学研协作新模式。

  一项项关键核心技术被联合攻克,将科技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用系统思维谋划动能转换,协同创新点燃的高质量发展之火,在河北大地呈现燎原之势。

  (河北日报调研组成员:赵兵、王洪峰、曹阳葵、吴宏爱、张许锋、姜艳、顾赞良、李冬云、贾东亮)

  专家点评

  跳出河北才能更好发展河北

  颜廷标

  在高质量发展阶段,科技创新已成为驱动发展的核心动力。对河北而言,如何提升科技创新供给能力,使创新能力与高质量发展相匹配,是急需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

  如果只从河北看,囿于自身条件,补足科技创新短板,面临的困难较多,但运用系统观念,站在普遍联系的角度去分析,河北有着众多地区不可比拟的优势——身处一个创新要素丰富、创新成果多的区域,蕴含着强大的创新势能。河北内环京津,京津拥有众多知名高校和一流科研机构,创新要素特别是高端人才密集,科技成果丰硕。而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又为河北用好京津资源提升创新能力,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跳出河北,才能更好发展河北。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指出:“京津冀作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三大重要动力源之一,拥有数量众多的一流院校和高端研究人才,创新基础扎实、实力雄厚,要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这一重要论述,为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明了方向。

  多年来,河北积极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与京津精准对接、深度融合,在联合攻关、科技资源共享、科技成果转化上不断取得新突破。2023年,河北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810.1亿元,是2014年的12倍。三地“手”越“牵”越紧,协同创新的成效日益显现。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坚持系统观念,才能更好凝聚起创新合力。

  协同创新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河北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效途径。坚持系统观念,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找准定位,积极作为,我们就能把总书记要求落到实处,不断塑造河北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作者系省社科院研究员)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