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理响中国】坚持“两个结合” 以文明互鉴观推动世界史研究

【理响中国】坚持“两个结合” 以文明互鉴观推动世界史研究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这一重要讲话不仅对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起到了领航启迪的作用,也为广大世界史工作者,尤其是中世纪史工作者的科研工作指明了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 

  世界史是研究人类各民族历史发展演变的学科,新中国成立前,旧中国的学科体系中并没有世界史学科的位置。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与领导下,许多高校学习苏联的学科体系,创立了中国自己的世界史学科。新中国世界史学科创立后便遵循着两条研究指向发展道路。

  其一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世界史研究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中国广大世界史工作者最常使用的史学理论。它们是科学的真理,只有以历史唯物主义观察世界上各民族、各国家的历史问题,以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才能得出科学、客观、公正、准确的历史结论,同时发现隐藏在纷繁芜杂的具体历史事件背后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长久以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广大世界史工作者开展研究的“定海神针”。科学分析获取的有关世界各民族、各国家历史的材料,才能不被某些民族性、地域性、宗教文化性的特殊历史现象所蒙蔽,认识并揭示其背后的历史规律,才能够科学、客观地为世界历史上某些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予以科学、公正的历史评价。更为重要的是,只有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世界史工作者在从事世界史研究的过程中面对史观各异、流派纷呈的西方史学思想时,才能做到从容以对,认准方向,吸收西方史学思想中科学、合理的部分,剔除其中的种种糟粕,如基于西方中心论的地域偏见、基于西方种族优越论的文明偏见、基于西方民主政制优越的制度偏见、基于西方文化霸权的学术偏见等鄙陋,才不会落入西方学术界的某些“学术陷阱”之中。在国际学术合作交流日益频繁热络的今天,新一代的世界史工作者相比于前辈学者们拥有了更好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能够获取更为丰富的研究资料,接触到更多的西方史学思想,当然,也面临更多“学术陷阱”的诱惑以及霸权话语的挑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世界史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在21世纪的当下,对于广大世界史工作者,尤其是新一代中青年世界史工作者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二是创立和发展包含中国史的世界史。旧中国没有世界史学科,只有外国史的概念。有关中国史与世界史之间文明交流互鉴的研究,只能依靠研究者个人的努力,而无法依托学科建制的、组织的力量予以有力地推进,不利于认知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通过交流获得文明进步的历史,以及相应而来的文化冲突、侵略等负面效应。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创立的世界史学科是包含中国史的世界史,此种研究指向不仅体现了新中国世界史工作者研究方向的科学合理性,而且展现了新中国世界史工作者深厚的爱国情怀。 

  中国历史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历史的发展也不能缺少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伴随着改革开放,世界史研究也迎来了明媚的春天。作为中国世界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中世纪史工作者高度重视中世纪晚期、近代早期社会转型问题研究以及同一时期中西封建文明比较的问题。在数千年世界文明发展史中,中华文明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但在中世纪晚期、近代早期这一转型时期却出现了中国落后于西方并横遭西方列强侵略、欺凌的悲剧。学者们集中研究上述问题,探索中西封建文明发展走向差异背后的历史奥秘,总结其中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希望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有所助力。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还曾于20世纪80年代召集国内相关学者举办了主题为文明比较的学术会议。 

  恰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的新一代世界史工作者,仍需坚持观照包含中国史的世界史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的发展路径,而这种路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文明交流互鉴的面貌呈现。以文明互鉴观推动世界史研究是新时代中国世界史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既能体现世界史资政鉴戒的价值意义,又能满足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解决人类面临共同问题的时代需要。 

  2023年7月3日,习近平主席向第三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暨首届世界汉学家大会致贺信指出:“在人类历史的漫长进程中,世界各民族创造了具有自身特点和标识的文明。不同文明之间平等交流、互学互鉴,将为人类破解时代难题、实现共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指引。”纵观世界文明发展史,交往是一个民族发展强大的必由之路,越是与其他文明交往频繁的民族往往发展得越迅速,越是封闭的、与外界交往联系越少的民族往往越落后。例如,在古代,不列颠地区因位于亚欧大陆西部的边缘地带,较为闭塞,长期处于文明辐射的边缘地带而落后于地中海沿岸地区。但在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大西洋贸易的活跃,英格兰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强国,而在古代历史上长期领先的地中海沿岸地区转而落后。世界历史上这样的事例并不鲜见。 

  在21世纪,世界各国、各民族、各个文明的交往程度远远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时期。全球人类已经成为一个利益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需要共同面对和携手解决一些事关人类命运的共同性问题:如后疫情时代世界经济复苏和发展问题;全球环境和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地区热点冲突和世界和平问题……更需要世界各种文明平等对话,包容互鉴,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 

  贯彻“两个结合”与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也是我们建设世界和平、贡献全球发展、维护国际秩序的重要路径。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历史研究院,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指出:“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中国虽然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但不代表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会如此。国际敌对势力和西方反华势力一直粗暴干涉中国内政,打压中国的崛起,对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说三道四。贯彻“两个结合”,通过文明互鉴的方式能够更加深刻地认知中华文明历史不同于西方文明的历史,中国选择的道路必然不同于西方,深刻理解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从而看清西方干涉中国内政、质疑中国道路选择的某些言论的欺骗性。

  世界史工作者肩负着认知世界各种文明,从而为党的文化教育以及资政事业服务的责任与使命,唯有通过文明互鉴的方式,总结世界各文明发展中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才能更好地胜任这一职责与使命。因此,广大世界史工作者必须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结合”的内涵与精髓,以文明互鉴观切实推动中国世界史研究。

   (本文系中国历史研究院“兰台青年学者说”系列笔谈之三)

  (作者系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中国历史研究院“兰台青年学者”)

  审核:李建军

  责任编辑:刘娟

  网络编辑:王晏清

马克思主义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