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麦田里的毕业照,上新啦!中国科学院师生在丰收麦田留下难忘合影

麦田里的毕业照,上新啦!中国科学院师生在丰收麦田留下难忘合影
2024年05月25日 07:26 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5月25日消息(总台中国之声记者韩雪莹)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两年前,一张在金灿灿的麦田中拍摄的毕业照,出现在中国科学院大学2022年度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的大屏幕上,也走进了很多网友的视野里。风吹麦浪,这群研究小麦的师生们,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高邑实验基地挥洒汗水、接续奋斗,麦田里定格下粮食丰收的喜悦和学业丰收的幸福。

  又一年的小满刚过,毕业将至,麦田里的科研故事持续上新。

  5月20日,小满。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高邑实验基地,麦浪翻滚,满眼青黄。

刘志勇展示即将成熟的麦穗(总台中国之声记者韩雪莹 摄)刘志勇展示即将成熟的麦穗(总台中国之声记者韩雪莹 摄)

  又是一个丰收年,又到一年毕业季,中国科学院大学现代农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志勇手握即将成熟的麦穗,思绪回到两年前这片麦田里那场难忘的毕业仪式——一位本科毕业生,一位硕士毕业生,一位博士毕业生,和小麦基因组与遗传育种团队的其他同学们一起簇拥着他合影留念。不远处,麦田之中,三棵大树枝繁叶茂,今年此刻,亦是如此。

2022年毕业季时的麦田毕业照(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2022年毕业季时的麦田毕业照(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因为这三棵标志性的参天大树,课题组师生形象地将这处实验基地命名为“三棵树农场”。在刘志勇的提议下,同学们在麦田边立起一块“我在三棵树农场很想你”的路牌,路牌上还写了一句“知道你会来,所以我等你”。刘志勇说,最近很多育种家打来电话,想来基地看看。“所以我们就这样写,等他们来。”。

“我在三棵树农场很想你”(总台中国之声记者韩雪莹 摄)“我在三棵树农场很想你”(总台中国之声记者韩雪莹 摄)

  小满这天,也是课题组“小麦抗病基因发掘、种质创新与育种利用”田间观摩开放日首日。一批批专家学者和种业同仁专程赶到实验基地,在这片麦田里亲眼见证、亲手触摸课题组在小麦抗白粉病、锈病和叶枯病基因发掘及育种的各项成果。不过,和同行们交流的多数时候,刘志勇更愿意把学生们推到前面。“让学生介绍,是因为这都是他们自己的研究成果。如果不是自己做的,那也是师兄师姐或者师弟师妹做的,他们的研究内容彼此都了解。”刘志勇笑称,这是毕业之前的最后一次考核。“虽然毕业答辩通过了,但是要让育种家看看,让他们检验这些基因到底好不好使、有没有用。”

刘志勇和同学们向育种家及种业同仁介绍研究成果(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刘志勇和同学们向育种家及种业同仁介绍研究成果(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一周前刚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李贝贝,同样满分完成了这个额外的“考核”,升级为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遗传学2024届准博士毕业生。两年前那张麦田毕业大合影里,李贝贝站在几乎最靠边的位置,与画面中间身披“红袍”、已经拿到博士学位的郭广昊师兄的距离,似乎很近,又仿佛很远。李贝贝坦言:“那个时候焦虑的心态很严重,之前课题做得不是特别顺利,这几年也做过好几个课题。我们发掘、克隆到的每一个基因,可能都是好几名学生十几年的研究成果累积到一起的。我们做科研,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按想象的去发生。对我们自己来说,有时候也并不一定一帆风顺地拿到基因和做后续的研究。”

李贝贝和她的研究成果(总台中国之声记者韩雪莹 摄)李贝贝和她的研究成果(总台中国之声记者韩雪莹 摄)

  李贝贝在博士期间的研究主要针对小麦叶枯病、白粉病等基因的发掘,她的研究发现为小麦广谱多抗育种提供了新思路。硕士、博士七年多的时光,这个在家乡麦田里长大的山东姑娘,每年有近三分之一的时间泡在高邑实验基地,看种子变成麦苗,最终一片金黄,就像儿时的记忆那样。李贝贝回忆:“每年六七月份在这里收完麦子回家,因为在地里待得特别久,就会晒得特别黑。家里人会说,‘为什么人家都选择坐办公室,你要选择去地头挨累?’但是他们对我的态度有很大转变,从前几年周围人不是特别理解,到现在他们知道我这几年在做什么、毕业后还要从事小麦研究,就会说‘那也挺有意义的’。大家从本科刚毕业22岁左右一直到博士毕业30岁左右,最青春的年纪都在田里挥洒汗水了。”

在田间地头度过青春时光(总台中国之声记者韩雪莹 摄)在田间地头度过青春时光(总台中国之声记者韩雪莹 摄)

  麦田里一块百余平方米的土地上,分小块种植着课题组挖掘到的各种抗病基因库材料,以及转育到普通小麦中得到的可育种利用资源,它们以不同的样貌呈现,从几万年前的野生小麦、到几千年前的农家种,再到现代高产品种,诉说着小麦的进化史,云集成一座小麦基因的活体“博物馆”。

小麦基因的活体“博物馆”(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小麦基因的活体“博物馆”(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博物馆”最西头的百余株小麦,正是2024届准博士毕业生董磊的实验材料,这里立着一块信息牌,上面写着“野生二粒小麦IW2(Pm41)”。刘志勇很喜欢同学们的创意,“他们在牌子上标明了材料、基因,把在研究基因的过程中发表的论文也贴了标签,扫一下二维码就能查看基因的来龙去脉,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了。”

董磊与自己的实验材料合影留念(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董磊与自己的实验材料合影留念(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在“大地”上留下论文的董磊,始终遗憾两年前因为在北京做实验而没能和同学们一起在麦田里留下那张毕业大合影。当年毕业的博士师兄郭广昊,是他初到北京求学时第一个接待他的人。这两年,董磊一路追随师兄的脚步,在科学研究的“无人区”里开疆扩土。对首个在野生二粒小麦中克隆的抗白粉病基因Pm41的免疫机制进行解析,构建了小麦免疫受体蛋白Pm41的分子网络,这对抗病性精准分子设计育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刘老师发掘出抗病基因后,把它转到普通小麦品种里,无条件让广大育种工作者使用。这本来就是很无私的,也是完全站在农民的角度、基层的角度,包括国家战略的高度去做这件事。”董磊深受团队和导师的鼓舞,“所以我在做实验的时候,会特意把一些家乡的小麦拿过来,看一看在这里的表现怎么样,然后对家乡的小麦进行改良,看能不能再去服务家乡、服务当地。”

董磊(左二)向育种专家讲述研究发现(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董磊(左二)向育种专家讲述研究发现(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走进自己的试验田,董磊轻抚麦穗,听风吹麦浪。取样和拔麦后,剩余的麦子将以另一种形式不负董磊对它们的热爱。“它们就像普通麦子一样,直接进入我们的场子,我们自己磨面,尤其是中午的面条,一般都是自己的麦子磨出来的面粉做的,吃起来很欣慰。”在董磊看来,老百姓饭桌上的口粮,就是他们研究的最终目的,也是研究成果的最终归宿。

皮肤的黝黑,小麦的金黄,都是农业科研学子的勋章(总台中国之声记者韩雪莹 摄)皮肤的黝黑,小麦的金黄,都是农业科研学子的勋章(总台中国之声记者韩雪莹 摄)

  曾被我们采访报道过的那张麦田毕业照的主人公,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遗传学2022届博士毕业生郭广昊,毕业后进入博士后工作站,留在课题组继续从事小麦研究,如今正在英国访学。得知师弟师妹们通过毕业论文答辩,郭广昊特意打来视频电话祝贺,并和他们相约七月份回国后一起拍摄毕业照。

郭广昊通过视频通话向师弟师妹们发来毕业祝福(总台中国之声记者韩雪莹 摄)郭广昊通过视频通话向师弟师妹们发来毕业祝福(总台中国之声记者韩雪莹 摄)

  麦收时节转瞬即逝,课题组2024届四位准硕博毕业生先收下电话那头的毕业祝福,转身就和师弟师妹们钻进麦田拍照留念去了。

毕业生为刘志勇整理导师服(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毕业生为刘志勇整理导师服(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一个晒得黢黑的小小身影也钻进了麦田,扑向导师和即将毕业的师兄师姐们,急着蹭一张“毕业照”。他是符宏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作物遗传育种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两年前的麦田毕业照里,他身着本科学位服。

两年前的麦田毕业照中,郭广昊(左二)博士毕业,符宏奎(右一)本科毕业(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两年前的麦田毕业照中,郭广昊(左二)博士毕业,符宏奎(右一)本科毕业(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他现在是硕士研究生二年级,是课题组最小的学生。”刘志勇回忆,“当年照片一出来,大家都说,老师笑得最开心,博士、硕士也开心,本科生也在笑,但照片上还显得有些焦虑。经过这两年的锻炼,他现在已经非常自信,工作独立性特别强,还要读博士。”刘志勇丝毫不吝啬对这位课题组排行最小的学生的夸赞,更给了符宏奎广阔的空间,一片属于他的“责任田”。

“宏奎拍了这张照片,就是同意读博士了。”(总台中国之声记者韩雪莹 摄)“宏奎拍了这张照片,就是同意读博士了。”(总台中国之声记者韩雪莹 摄)

  “看到这么大规模的实验基地,那时候更多是新奇,最主要是当时不用承担任何责任,别人说什么你跟着做就好了。”符宏奎笑着说,前年采访的时候,自己的精神内核就是纯粹的快乐,而两年过去,他已经成长为一个身担责任的农业科研人。“从刘老师到我们的师兄,这是一种言传身教。有的师兄师姐已经开始‘散叶’,在很多地方成立了实验室,有自己的另一片天了。他们以后会再有自己的学生,说不定有一天我也会有自己的学生。”

符宏奎向种业同仁介绍课题组的研究成果(总台中国之声记者韩雪莹 摄)符宏奎向种业同仁介绍课题组的研究成果(总台中国之声记者韩雪莹 摄)

  年复一年,在这处远离城市繁华的科研基地,在这片肥沃的麦田里,小麦抽穗开花,再灌浆落黄,呈现出饱满的果实,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就像这一届又一届的农业科研学子一样,终将收获圆满、学有所成。

小麦基因组与遗传育种团队2024届硕士、博士毕业生(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小麦基因组与遗传育种团队2024届硕士、博士毕业生(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毕业季过后,李贝贝和董磊将沿着郭广昊的足迹,进入博士后工作站继续开展研究,符宏奎也在为转博做准备。育种,更育人,三棵树农场立牌上的那句“知道你会来,所以我等你”,对刘志勇来讲,等的是育种家,也是有志做农业科研的学子们。刘志勇感慨,“这些孩子们仍然坚守在这块麦田,执着地搞研究,他们都不想走,我赶都赶不走。所以要把这项研究继续做下去,让他们自己满意,将来也能够用得上,把小麦高产和抗病的基因结合在一起,论文发表了,在大地上也能体现成果了。”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小麦基因组与遗传育种团队2024年毕业季留念(总台中国之声记者韩雪莹 摄)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小麦基因组与遗传育种团队2024年毕业季留念(总台中国之声记者韩雪莹 摄)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