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纵览原创丨74岁退役空军大校把航空博物馆建在太行山深处小村庄

纵览原创丨74岁退役空军大校把航空博物馆建在太行山深处小村庄
2024年05月25日 22:59 河北新闻网官方

图为保定市满城区航空博物馆。李见/摄图为保定市满城区航空博物馆。李见/摄

  纵览新闻记者 李见

  河北太行山西北部的一处山坳里,藏着一座与众不同的博物馆:从外面看,它灰墙白瓦其貌不扬,连个像样的大门都没有;走进去,却能看到直-20、武直-10、安-26……各种飞机和专业军事装备一应俱全。这儿就是位于八大岭的保定市满城区航空博物馆。

  “记者同志辛苦啦!快,吃颗杏,是我们自己种的嘞。”5月24日上午10时,记者刚下车,馆长韩文斌便拿出洗好的杏笑着递了上来。

  黝黑的皮肤,和蔼的笑容,粗壮有力的双手……若不是标准的军礼和头上的迷彩空军帽,很难将眼前这个朴素的农家大爷和“中国航空博物馆第一任总工程师”“第二任馆长”“空军大校”联系在一起。

  是党和国家培养了我

  

  “没有党和国家,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和平生活。”今年74岁的韩文斌始终记得父亲这句话。

  “小时候家里磨大米,那会儿条件苦,有的老乡吃不饱,我母亲就把磨出来的米一家一点,分给乡亲们。”韩文斌父亲是位老红军,母亲是1946年入党的老党员,父母的言传身教深深影响着他,“村里哪家有了困难,父亲总是毫不犹豫慷慨解囊,一个月160元工资,基本剩不下多少。”

  童年的耳濡目染使韩文斌立志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1968年农历正月十六,刚刚18岁的韩文斌应征入伍加入空军,担任空军地勤机务,负责对飞机进行维护、修理。“不能驾驶战鹰翱翔蓝天,那我就用一生呵护他们。”从那时起,他与中国航空结下了不解之缘。

  长年累月与飞机亲密接触,使韩文斌与飞机的感情日益加深。他刻苦钻研,学习航空理论知识,在反复实践中成为了拆装飞机的行家里手,先后任中国航空博物馆第一任总工程师、第二任馆长,被授予空军大校军衔,被称为“中国飞机拆装运输大师”。

韩文斌收藏的飞机。李见/摄韩文斌收藏的飞机。李见/摄

  韩文斌特别喜欢收藏各式航空器物,目的是保护那些见证了中国航空史的老物件儿。1990年3月,时任航博总工程师的韩文斌,曾率领一支10人小分队赶到杭州,将我国现存惟一的一架子爵号飞机(世界上第一种涡轮螺旋桨式客机),分解成几大块,用汽车从地面拖运回北京,行程2000多公里,历时17天。运抵北京后,韩文斌和他的战友们又将飞机装配修复并展出。

  “我要为子孙后代们留下些什么,激励他们坚定理想信念,听党话、跟党走。”韩文斌说。

  临近退休时,许多企业邀约韩文斌担任要职,但都被他拒绝。“没有飞机的地方一概不去。”韩文斌的理由简短干脆,“党和国家培养了我这么多年,我要用自己的专业技术继续为社会做贡献。”

  我是大山的孩子

  

  韩文斌的故乡杨家庄村,位于保定市满城区西部山区,水土流失严重,“贫穷”曾是这里多年的符号。

  2004年退休后,经过深思熟虑,韩文斌放弃北京安逸的城市生活,只身回到家乡,决定用自己的专业特长改变家乡。踏上故土,眼前的一切和自己离乡时差不多,韩文斌心中五味杂陈:“40年了,山还是那座石头山,光秃秃的。”

  “这一切必须改变!”说干就干,他承包了八大岭的3万亩荒山,拿出全部积蓄和退休金购置各种树木植树造林。

  “一开始所有人都不看好。哥哥苦口婆心地开导我这样没效益,老伴说盼了几十年盼到我退休,没想到比退休前还忙。战友看到我住在四面透风的破羊圈,心疼地劝我回北京……”回忆绿化过程,韩文斌语气中多了几分对亲友的愧疚。

  “可我是大山出来的孩子,我不嫌弃我的家乡!”说话时,韩文斌眼中发着光。他不止要绿化家乡,还想建一座航空博物馆,让家乡的青少年从小就接触高科技,培养他们当飞行员航天员报国的远大志向。

  后来,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韩文斌将收藏的“宝贝”全部运回家乡,在杨家庄村停办的学校旧址内建起一座专业的“民间航空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2010年,随着收藏品逐渐增多,他将博物馆搬迁到八大岭山上,义务向游客讲解航空知识。2011年,“民间航空博物馆”被河北省政府和省军区授予“国防教育基地”称号,并成为当地中小学校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英雄大道旁的飞机。李见/摄英雄大道旁的飞机。李见/摄

  经过20多年的开荒建设,原来寸草不生的荒山已经变成了远近闻名的花果山,还建设有飞机展览区、飞行体验馆、航空综合展厅、拓展训练场等。这座山,和山脚下的杨家庄村正在“腾飞”。

  “我会一直坚持下去

  

  “这是英雄大道,两侧都是我们新中国的航空英雄,旁边还有咱们解放军的各种现代化装备。你看,这是多功能淋浴车,这是炊事车。”听着韩文斌的讲解,记者在博物馆边参观、边记录。

  整个八大岭航空国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英雄大道为轴,东西两侧分别是展览馆和装备区。走进展览馆,各式航空服、通讯装备、各种型号的发动机令人目不暇接。韩文斌穿梭其间,为记者讲述了中国航空事业艰难起步、蓬勃发展和人民空军成长壮大的光辉历程,讲述了新中国航空史上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韩文斌(左一)向记者介绍航空博物馆。刘子恒/摄韩文斌(左一)向记者介绍航空博物馆。刘子恒/摄

  “广场上摆放的都是我和同志们从全球各地拆解运输来的飞机,一共有13架。”韩文斌自豪地向记者介绍起每一架飞机的来历。

  “这架‘安-24’运输机是从一位新加坡人那买来的,当时他把售价一夜间从5万涨到65万,还对我说有困难可以放弃。”

  韩文斌的斗志一下子被点燃了:“安-24作为上世纪50年代研制的飞机,现在仍在服役,这架飞机对于博物馆意义非凡。打零工挣不到这么多,就是借钱,我也要把这架飞机买回来!”最终,他如愿把这个 “宝贝”带回了家。

  “现在,村里的老人看到八大岭常常诧异,不相信这是曾经那座不通路的石头山。”望着鸟语花香、郁郁葱葱的树林,韩文斌脸上满是欣慰。“我目前正在筹划三件事,一是扩大青少年的参与度,二是建一栋研学楼,三是规划一座两层展厅。把家乡建设得更好,把这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博物馆建设得更好,是我余生奋斗的目标。”他说。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