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今日好稿丨峡畔褪去“黑色” 群山重披“金装”

今日好稿丨峡畔褪去“黑色” 群山重披“金装”
2024年05月26日 10:11 新浪新闻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吴坚 周泉 通讯员 李尧鑫

  秭归县沙镇溪镇地处长江西陵峡畔。初夏时节,满山坡花果飘香。果农于花丛中摘下金灿灿的果子,一车车运往镇上的收购点。

  时间回溯十年,群山环抱、煤矿众多的沙镇溪以“黑金”闻名。高峰时,全镇办证煤矿企业达112家,相关从业人员上万人。挖煤收入高,来得快,许多村民无心管护果园,逐渐抛荒弃种。

  长期开采煤矿,破坏了生态,也影响地质结构的稳定。2016年前后,沙镇溪下狠心关停所有煤矿,开展生态修复,稳固山体及地下水资源,彻底告别“黑金时代”。

没有了“吹糠见米”的煤炭产业,身处大山的沙镇溪,如何继续“靠山吃山”?
沙镇溪集镇(沙镇溪供图)
沙镇溪集镇(沙镇溪供图)
沙镇溪集镇(沙镇溪供图)沙镇溪集镇(沙镇溪供图)

  重回柑橘主产区

  煤矿关停之初,许多村民不愿重新拿起锄头,选择外出务工。一时间,全镇常住人口从3.2万人降至1.8万人,出去的基本都是年轻人。

梅坪村村民梅理正在打理柑橘园。(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周泉 摄)梅坪村村民梅理正在打理柑橘园。(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周泉 摄)

  “我挖了多年煤,家里橘园都撂荒了。矿关了后,我有伤病干不了重活,无法外出务工,只能留在家里继续种柑橘。”梅坪村村民梅理说。

  重拾荒山谈何容易?柑橘品种改良,需要将橘树种植密度从每亩100棵减至70棵以下,并重新嫁接,3年没有收益,梅理等村民无法接受。

  村里把专家请到田间,又带村民外出考察,让大家明白种柑橘不是没有希望,只是过去种的品种落后了。

  老党员梅昌新带头,引导村民改良柑橘品种,提高种植技术和果园管理水平。镇里还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培育销售主体,加强农业产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适度规模化种植和柑橘产业现代化,融入“秭归脐橙”公用品牌。

荒废的煤运码头旁种满了柑橘。(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周泉 摄)荒废的煤运码头旁种满了柑橘。(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周泉 摄)
梅坪村果农在打理柑橘园。(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周泉 摄)梅坪村果农在打理柑橘园。(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周泉 摄)

  “我们花了6年时间,才重回秭归四大柑橘产区。”沙镇溪镇党委书记覃晓峰说,目前,全镇7.9万亩柑橘均已改为伦晚、红橙等优势品种,品改后的橘树大多进入丰产期,亩产值最高可达2万元。全镇百亩以上种植户超过60家,建有精品果园万余亩,仅销售柑橘的电商就有100多家。

  61岁的梅理,如今是柑橘种植能手。他和老伴打理近15亩柑橘,刨去开支,每年收入不下10万元。“比挖煤轻松多了。”梅理说。

  “这才是真正的‘金饭碗’!”梅坪村党总支书记张兴朝摘下一颗橙子感叹。

沙镇溪柑橘销售企业在收购柑橘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周泉 摄)沙镇溪柑橘销售企业在收购柑橘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周泉 摄)

  高山养牛 “金坝”再现

  沙镇溪有一部分高山地区,不适宜种柑橘,怎么办?

  “我们广泛动员乡贤能人,流转抛荒土地发展种植养殖产业。”覃晓峰说,如今,许多在外的年轻人带着资金、技术、销售渠道等,纷纷返乡创业、就业。

  长春村梅朝辉返乡之初,只是种草养牛。随着养殖规模扩大,牧草需求量逐年增加。梅朝辉注意到,被村里人称为“金坝”的水稻梯田抛荒多年。他决定流转这些稻田,用牛粪种植高山冷水稻,再用稻草养牛。他还在稻田中置入乡村旅游元素,把层层叠叠的梯田打造成农耕体验区、产业观光园。每到水稻成熟时,高低错落的梯田上金稻翻滚,“金坝”再现。

长春村丰收节。(沙镇溪供图)长春村丰收节。(沙镇溪供图)

  2021年,梅朝辉当选为长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在他的倡议下,村里办起大米加工厂、油料加工厂等集体企业,加工销售高山冷水米等绿色优质农产品。全体村民入股,共同增收。

  在外务工多年的郑鑫尧,去年回到长春村担任辅警,如今已是油料加工厂厂长。

  “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梅朝辉说,大家精神面貌也更好了,不再总是打牌、吵架,而是打鼓、跳舞。

  曾承包经营过多个煤矿的王勇,如今也回到老家倒座铺村种茶、养猪。

  目前,沙镇溪已形成7.9万亩沿江柑橘产业带,1.05万亩半高山小水果产业带,0.6万亩高山生态康养产业带,年农业综合产值近16亿元。

漫山遍野种满了柑橘。(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郭启超 摄)漫山遍野种满了柑橘。(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郭启超 摄)

  农旅结合,“空心村”变“网红村”

  这几年,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来到沙镇溪,让覃晓峰始料未及。

  “起初只是想通过节庆活动,提高农产品知名度。”覃晓峰说,镇里的柑橘、空心李等水果,以前等着商贩上门收购,没有品牌,销售周期长,利润空间小。

高潮村李花节。(沙镇溪供图)高潮村李花节。(沙镇溪供图)

  2018年前后,高潮村的千亩空心李开花,“香雪漫天”的美丽景观引来大批游客打卡拍照。沙镇溪抢抓契机,在高潮村连年举办李花节、采摘节。随着人气渐旺,村里空心李售价涨了3倍。李树下的莴笋、豌豆等应季蔬菜也成为游客的“心头好”。不少村民办起农家乐,每年增收近万元。

高潮村李子丰收。(沙镇溪供图)高潮村李子丰收。(沙镇溪供图)

  受高潮村节庆活动启发,长春村也依托水稻梯田,连年举办丰收节、插秧节。这个沉寂多年的“空心村”在各大媒体及短视频平台火爆“出圈”,一跃成为“网红村”。现在,沙镇溪每年举办大小节庆活动近20场,吸引游客10余万人。

高潮村李花节。(沙镇溪供图)高潮村李花节。(沙镇溪供图)

  “最多的一天,接待了900多人。”因为生意火爆,长春村稻香驿站老板王洪文去年又投资了40多万元扩建驿站。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引进橙汁等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推进三产融合,努力让更多人回来就业。”覃晓峰说。

  如今的沙镇溪,春有金橙,秋有金稻。

  褪去“黑色”,重披“金装”,沙镇溪吹尽狂沙始见金。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