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江苏南京:越传统越青春 年轻票友“入戏”深 社交平台来“圈粉”

江苏南京:越传统越青春 年轻票友“入戏”深 社交平台来“圈粉”
2024年05月26日 08:01 新浪新闻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艺璇

  《新龙门客栈》一票难求,大学生扮成戏剧人物的模样在社交平台“圈粉”……传统戏剧的魅力在新媒体的传播之下放大,戏剧演员的精美扮相和经典唱腔“俘获”年轻人的心——传统戏剧、新戏剧在年轻票友的追捧下,已成“顶流”。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冯芃 摄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冯芃 摄

  从互联网到小剧场,年轻票友追剧忙

  “清早起来菱花镜子照,梳一个油头桂花香。脸上擦的桃花粉,口点的胭脂杏花红。”当抑扬顿挫的唱腔配上鲜活的视频画面,在某短视频平台的热门推荐页中,京剧《卖水》的视频片段收获了37万的点赞量和8.7万的转发量。

  “以前质疑奶奶,后来理解奶奶,现在成为奶奶。”在视频的热门评论区下,00后们的留言排在前列,他们大都以诙谐的语言表达着自己对传统戏剧的喜爱。

  在相关话题“谁说戏曲不抖音”的词条下,由网友自发剪辑上传的京剧、越剧、昆曲、豫剧等传统戏剧选段应有尽有,话题播放量目前已达487亿。其中,以越剧《新龙门客栈》《陈三两》等选段最受年轻观众的追捧,相关“二创”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正成为传统戏剧的新戏迷。

  年轻人对戏剧的喜爱并非只局限在网络之中,走进剧场,在现场感受传统戏剧的魅力也是不少人的选择。南京文化艺术中心的运营工作人员邓博轩介绍说:“以梅花小剧场为例,剧场平常放映的越剧、豫剧以及京剧等一些戏种已经有了固定的年轻戏迷群体,这些年轻观众甚至能占观众的一半。每到特定的剧种,有一些大学生粉丝凡演必来,光我们眼熟的大学生面孔就有二三十个。”

  南京青年小梅花越剧艺术团团长陶丽艳也有同样的感受,“以前我们去剧场演出,不夸张地说,现场大都是中老年观众,但现在,尤其近两年以来,我们的观众越来越年轻化,这个变化十分明显。”

  青春遇上戏剧,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贺靖宇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二的学生,没课的时候,他常会主动来梅花小剧场做志愿工作。“每个月少的时候来五六次,多的时候能来上八九次,我自己就特别喜欢看戏,尤其是于魁智老师的京剧,最爱戏曲里演员的打戏和身段。之前小剧场上演的《白蛇传》也很对我的胃口。”作为一名遥感专业的学生,贺靖宇说,从大学起,他才慢慢接触到戏剧,把看戏当作业余爱好,既能娱乐,还能丰富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一举两得。南京的戏剧氛围特别浓厚,也给他提供了很好的资源。

  “我现在特别能理解戏曲的那种‘滋味儿’,闭上眼睛,摇椅上一躺,听着这些唱词,结合平常看的古代小说,我脑袋里就能立即构想出一些英雄美人、爱恨情仇的精彩剧本。”22岁的周玥最爱的越剧是《五女拜寿》,最爱的评剧是《花为媒》,她表示,带上字幕的戏剧吸引力立即扩大十倍,以前不听戏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听不懂唱词,现在配上字幕,她才发现戏曲的唱词原来都特别“雅”。

  戏剧“破圈”,传统文艺找到流量密码

  “去年,陈丽君的《新龙门客栈》在社交平台上爆火,让许多圈外人渐渐开始关注越剧、了解越剧,当下,新媒体的传播与流量的加持都让越剧更加活跃在年轻观众的视野之中,这是相当可喜的。”陶丽艳说,近年来,南京青年小梅花越剧艺术团也始终紧跟时代的潮流,注重新媒体的运营,在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等多个平台中,定期上传排练日常、演出视频及花絮,为剧团引流,团队的公众号还会定期推送各种各样的演出吸引观众。

  新媒体的传播改变的不仅是传统戏曲的宣发方式,当下,戏曲内容的创作也呈现出更多创新。以现下在年轻戏迷中爆火的戏曲《铡美案》为代表,改编作品将京剧传统的戏曲唱词、唱腔与流行歌曲的配乐巧妙结合,并加以鼓点等现代音乐元素,从而令传统与流行碰撞出新的火花;而时下的当红热歌《我的新衣》也同样将悠扬的京剧唱腔、古典乐器的演奏与现代的说唱元素相结合,令不少年轻听众直呼“超燃中国风”。

  “当下,最吸引年轻人的还要属古装戏。”陶丽艳说,戏剧的美就在于对传统的手、眼、身、法、步的表演,身段的拿捏,飘逸的水袖,华丽的服饰,还有各种各样的人物造型都很受“古风迷”们的欢迎。“越剧的美,本就是青春的美,俊俏的小生,青春的花旦,甜美的嗓音,优雅的唱腔,越剧自身的艺术风格正契合着年轻人的审美取向。”她说。

  此外,南京青年小梅花越剧艺术团还积极开展“戏剧进校园”等校园推广传播工作,让专业演员走进定点中小学,将越剧谱成韵律古诗,让青少年们通过越剧的旋律来吟唱古诗词,从而感受传统戏剧的魅力与内涵,收获了家校的一致好评。

  无独有偶,近年来,南京市京剧团也与多家学校开展校企合作,为校园提供课后服务、京剧社团、戏曲夏令营、冬令营、艺术家进校园,戏曲线上线下教学、展演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为青年学生奉献精彩的演出剧目,让戏剧的种子在更多下一代的心中“生根发芽”。

  前不久,昆曲名家蔡正仁工作室落户南京,83岁高龄的他,笑言没想到自己到了现在的年纪,还能有此光荣任务,为世界“文学之都”的优秀青年传习昆曲。“如今昆曲在年轻人中非常受欢迎,这让我很兴奋。我们喜爱昆曲艺术,就一定要将昆曲最精华、最优秀的艺术传承下去。”

戏剧越剧京剧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