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地评线】中安时评:凝聚起建设文化强国的磅礴伟力

【地评线】中安时评:凝聚起建设文化强国的磅礴伟力
2024年05月26日 11:45 中安在线

  5月23日至24日,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在广东深圳举行。论坛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新的文化使命,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和繁荣文艺创作,加强文化遗产整体保护传承,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取得了丰硕成果,形成了广泛共识,凝聚起建设文化强国的强大动力。

  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以踔厉奋发、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和实干笃行、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中展现新气象新作为,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凝聚力量、勇毅前行。

  担负起新时代文化使命,在建设文化强国的奋斗中展现新魄力。提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是习近平总书记从赓续中华文明的高度、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战略全局角度作出的庄严宣告,彰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深沉的历史责任感、坚定的使命感和厚重的人民情怀。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唯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新时代融会贯通、焕发生机,才能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谱写出新时代新征程的文化华章,为复兴伟业凝聚起绵绵不绝的精神动力。

  矢志推动文化创新发展,以守正创新为建设文化强国赋能新动。守正才能不偏航向、不失本真,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新时代新征程上,只有坚持守正创新,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才能推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焕发出更加迷人的光彩,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当前,在各个文化领域,都离不开数字赋能的创新发展。要坚持技术驱动、创新引领,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以群众的需求点为出发点、关注点为聚焦点、兴趣点为落脚点,切实做到“以文惠民”,打造更多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富有营养的精神食粮。广大党员干部要与人民群众一道,携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更加深沉而坚定的文化自信激越起民族复兴的新动力。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激发起文化强国建设蓬勃发展的新活力。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物承载的是我们的根脉,保护好文物,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我们要继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彰显“古”的典雅,焕发“新”的生机,迸发出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强大推力,推动我国文化建设呈现蓬勃发展、更加繁荣的生动景象。我们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展示出来,更好地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

  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增添新生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我们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因此,我们要以更加坚定的历史自觉和战略自觉,“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打开视野、拓展思维,拥抱新技术、搭建新平台,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汲取文明养分、吸纳培养人才,创作出更多爆款产品并推向海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更好在民心相通、互学互鉴中实现“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为加快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和民族奋斗力。

习近平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