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习近平文化思想贯穿大历史观、大文化观、大时代观

习近平文化思想贯穿大历史观、大文化观、大时代观
2024年05月27日 02:55 光明网-《光明日报》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作者:甄占民(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

  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演进和形成所贯穿的基本逻辑和鲜明特质,就是自觉坚持和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以大历史观、大文化观、大时代观考察和解决当代中国文化问题,从而赋予文化发展以更深厚的历史底蕴、更广阔的文化视野、更鲜明的时代特色,极大升华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新境界,在引领中国文化繁荣发展中展现出强大实践伟力。只有深刻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贯穿的大历史观、大文化观、大时代观,才能更好地把握其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

  大历史观:注重以宽广深厚的历史视野洞察文化发展大势

  历史观是人们观察世界和处理问题的基本维度,只有把握历史,才能洞悉未来。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基础、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等思想观点,以宏大的历史视野,从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透视历史运动的本质和时代发展的方向,揭示了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中国共产党继承了中华民族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的优良传统,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坚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观点系统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从历史的兴衰成败中把握历史发展趋势,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用大历史观来观察和解决问题,把握文化文明的发展大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进程的认识越全面,对历史规律的把握越深刻,党的历史智慧越丰富,对前途的掌握就越主动”,“要牢固树立大历史观,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正确走向,认清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就会更加深刻感到,这种大历史观之“大”,体现为历史长河之“大”,从历史的长周期和长时段回顾中华民族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精辟概括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五个突出特性,把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都置于大历史观的宏大视野中,从历史发展规律、内在机理系统认识和深入思考文化文明发展,展现出吞吐今古、纵横捭阖的大气魄。这种大历史观之“大”,体现为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比较之“大”,把中华文明置于整个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不拘泥于一时一事、不限定于一国一域,在对中外的历史发展和历史比较中认识文化发展脉络、把握文化发展主流、汲取文化发展智慧。这种大历史观之“大”,体现为发展眼光之“大”,把历史、现实、未来贯通起来,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以古鉴今、彰往察来,得出科学的历史结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等,都是运用大历史观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

  把握历史大势就能把握未来。以大历史观观察和审视文化,进一步打开了我们的文化视野和眼光,升华了我们对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认识,升华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的认识,升华了我们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也为我们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新的思想指南和精神动力。

  大文化观:注重从物质与精神关系的大逻辑把握文化发展功能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注重从物质与精神、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关系的视角来认识文化,深刻阐明了在不同社会条件下文化性质和内容的不同,深刻揭示了文化虽然决定于经济基础,但又对经济基础产生能动的反作用,秉持的是一种在大的历史逻辑基础上的文化观。同时也要看到,文化是一个历史范畴,作为一个内涵丰富的多维概念,往往被人们从不同角度所理解阐发,产生广义和狭义的区别。正因如此,在如何看待文化的问题上,一些人容易陷入狭义或片面的理解之中,就文化谈文化,将文化局限于文学艺术、新闻出版等领域。文化视野的大与小、宽与窄,直接影响着文化功能作用的发挥和文化实践的推进。如何看待文化的历史地位、如何把握文化的基本范围,始终是一个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大问题。

  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注重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上思考文化发展,坚持用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辩证法审视文化发展,善于从思想武器、精神力量、价值追求等视野来谋划文化发展,以更宽广的维度凸显了文化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要深刻认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既要搞好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坚实物质基础,又要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为中心工作提供有力保障;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习近平文化思想所贯穿的大文化观,既体现在文化理论观点的创新和突破上,也体现在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和战略举措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和战略举措,既强调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又强调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既强调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又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既强调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又强调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既强调管好用好传统媒体,又强调管好用好互联网等新型平台;既强调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又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各民族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宗教观,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等。

  习近平文化思想不是对文化建设某个方面的回答,而是涵盖思想理论、精神世界、文化传承、文明创新等方面建设的集大成者,深刻阐明了文化文明所具有的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观意义,充分彰显了对文化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能动性,体现了深刻的文化主体性意识和高度的文化自觉。

  大时代观:注重在全面观照时代变革中引领文化发展方向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时代和实践发展中形成的,坚持以宽广的视野观察历史之变、时代之变,构成这一重要思想的鲜明特点。习近平总书记就此鲜明提出,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眼纳千江水、胸起百万兵,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反映中华民族的千年巨变,揭示百年中国的人间正道”。

  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在回答时代问题中阐明文化发展方向,强调坚持与时代同步伐,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开时代先河、领文化风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用心用情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坚持守正创新,正视文艺创作方面“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和哲学社会科学“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等问题,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化新境界;坚持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思想精神塑造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文明风尚;秉持开放包容,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用“人类知识的总和”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丰沛养分,为破解人类共同难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中国、放眼世界、胸怀天下,是在对时代变化的全方位观照基础上产生的,是对重大时代问题的总体性回答,是在用整体性视角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产生的,在开放包容中博采众长、在兼收并蓄中丰富发展,实现了中华文明、社会主义文明、人类文明的有机贯通,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开辟了广阔前景。

  大历史观、大文化观、大时代观紧密联系,贯穿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体现了历史自觉、文化自信和时代高度的辩证统一,构成习近平文化思想演进发展的基本逻辑和基本要素,也为我们深入学习贯彻这一重要思想提供了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深入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以开阔的思维认识文化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时代逻辑,把握好文化发展大势所趋、方向脉络和基本路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赢得文化发展的主动,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光明日报》(2024年05月27日 15版)

  [ 责编:李伯玺 ]

习近平文化观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