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主题月生活法”真能重掌生活吗

“主题月生活法”真能重掌生活吗
2024年05月27日 07:31 新浪新闻

  一月学插花,二月练跳舞,三月普拉提,四月架子鼓……从游戏月、旅行月、citywalk月到减肥月、阅读月、烹饪月,一些年轻人月月尝试新鲜事物,月月都有不同主题。

  当部分年轻人患上“淡淡综合征”的同时,另一种画风为“生命就是要努力向上生长”的“主题月生活法”又在社交媒体上异军突起,被年轻人追捧和实践。网友纷纷安利“替大家试过了,‘主题月生活法’真的有用”“这种方法能去‘班味’”。

  “主题月生活法”究竟是什么?凭啥能受到年轻人的青睐?

小红书网友分享的内容 图源:“劳动报”微信公众号小红书网友分享的内容 图源:“劳动报”微信公众号

  

  “主题月生活法”,就是每月为个人的生活设定一个主题,比如尝试未曾涉猎的新事物、新知识、新技能、新领域,或者一直想养成的新爱好,也可以对熟悉事物进行新探索。这个月里,除上班、学习等日常任务外,所有闲暇时间都要为这个主题活动让步,等下个月再换新主题,继续挑战未知。

  与“佛系”的生活态度不同,“主题月生活法”更注重积极面对生活。通常先敲定每个月的主题,再把一个月细分为四周、把任务精确到每天,打造适合自己的个性化学习周期,最后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完成。

  比如,如果对插花艺术心生向往,那么第一周先找个花艺培训班,结合网友或身边花艺高手的建议初步学习,第二周进一步深入,第三周熟练掌握,进度稍慢的,也会争取在第四周结束前学会。月末之际,再对这一月的学习进行总结评价,为开启下一个主题月积蓄力量。

  当按照计划圆满完成了一个月的任务之后,那种由进步带来的成就感能让人们重新找回自我、重拾对生活的热爱与自信。即便任务未能如期完成,也不会气馁,因为“主题月生活法”不受任何KPI的束缚和限制,也不在乎事情成功与否,它的精髓在于自由探索和不断解锁生活的更多可能。

  相较于单纯掌握一项新技能,由“主题月生活法”带来的生活状态的转变令人惊喜。在一次次的探索与实践中,年轻人不仅学会了珍视时间,还体会到了投身于具体事物的踏实,这种由心灵的放松带来的“内啡肽快乐”成为他们生活幸福感的源泉之一。

图源:视觉中国图源:视觉中国

  

  “现在对每个月都有新期待”“热爱生活的样子真的很美”……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人在社交媒体上记录和分享自己的经历,“主题月生活法”甚至被冠上了能够“逆天改命”的“神奇疗效”。虽然这一说法比较夸张,但这种生活法却实实在在地过到了不少年轻人的心坎里。

  它是“沉浸式”的生活体验。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持之以恒地坚持做一件事并达成目标,有时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心血来潮时一股脑地投入,热情褪去后则意兴阑珊,被新的事物吸引。

  对于这些“三分钟热度”的年轻人而言,“主题月生活法”就像一剂良药,将短暂的“三分钟”延伸至“一个月”,为深入体验、细致探索生活的多样性提供了更充裕的时间和空间。更重要的是,在这一个月的沉浸式体验中,年轻人或许还“误打误撞”地挖掘到了毕生所爱之事。

  它也是“拖延症晚期”的自救指南。明明已经制定好减肥计划却迟迟不想付诸行动,一边感到有些自责,一边享受“躺平”的快乐;明明想学习却总是忍不住刷手机,恍然惊觉已是深夜……苦于老大难的“拖延症”困扰,“越拖越久”的年轻人急于寻求自救方法。

  “主题月生活法”之所以让人“上头”,关键在于它将一个大任务拆解成了一个个小任务。庞杂的任务难免令人畏惧焦虑,相较之下,循序渐进的小任务通常会让人更有执行动力。从小任务入手,不但能减轻心理负担,还能更好聚焦当下,有效克服“拖延症”,重新夺回对生活的主动权。

  它还可以是“灰白生活”的一抹亮色。“白加黑”“996”“5+2”的工作模式和每天“两点一线”的奔波,使得很多年轻人的“娱乐体力”和生活热情逐渐被消磨,下班后累得只想放空或是宅家玩手机,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太大兴趣。

  为平淡生活注入活力的一条途径就是发掘生活中的“小确幸”,而“主题月生活法”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打工人和学生党单调的生活。画画、学琴、游泳、健身,从这些支点延伸开去,接触更多不同领域,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生活不再是千篇一律的流水账。

图片来源:社交平台截图图片来源:社交平台截图

  

  “主题月生活法”风靡的同时,也有网友提出质疑,认为这种浅尝辄止式的方式不过是花样翻新的“仪式感”,也是对时间和金钱的浪费。对此,笔者有几点思考。

  “主题月生活法”有其存在的价值。我们的确能从“主题月生活法”中看到自己过去的影子,比如曾经立下的flag、许下的新年愿望、定下的假期计划……可见,它并非一种全新的生活理念,也不是颠覆传统的生活方式。但不可否认的是,“主题月生活法”的兴起和流行,意味着年轻人正在寻求更为深远的改变,是他们对生活价值进行思考后的产物。在效率至上、理性主导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往往容易陷入一种无序且平庸的生活状态中,而“主题月生活法”正是指引他们找回生活节奏、对抗乏味日常的有效方式。

  警惕掉入“万能公式”的陷阱。“主题月生活法”虽然给年轻人带来了诸多积极变化和体验,但也要警惕其作用被过度渲染和夸大。它需要有足够的自律和毅力去坚持,并非人人适用。比如,有的实践者缺乏独立思考能力,随波逐流;有的则是为了主题刻意为之,显得矫揉造作;还有的是追赶话题的热度,吸引流量。每个人的生活步调和精神追求不同,仅一个月的短暂尝试确实也难以使生活发生根本的质变,我们不妨将其视为一个自我探索的契机,在不断尝试实践中找到自己的人生节奏和真正感兴趣的事物,在深度培养、认真耕耘中寻找生活的满足感。

  人生需要长久的规划与思考。尽管“主题月生活法”通过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元素为人们提供了别样的生活体验和看待世界的独特视角,更给一些年轻人的学习、工作、生活带来了正面影响,但以“月”为单位的时间终究还是太短,如果一直停留在短视思维中,只追求眼前短暂的快乐和成就,而不去深入思考自己的内心需求和长远的人生规划,那么它可能只能是一种打发时间的方式,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自我蜕变和重塑。不如以“月”为起点,设定更长维度的目标,让它们去影响10年、20年后的自己。

  无论“主题月生活法”是否真能帮助我们重掌生活,但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或许能够发现——“生活本应就是一场忠于自己、不疾不徐却又充满美感的践行”。愿你我都能在一件件小事的迭代中,遇见那个更加成熟且有魅力的自己。

  各位读者: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留言在本文发布的24小时以内得到点赞数最高者,将获赠《话由心生》一套。您怎么看“主题生活法”?另外,“浙江宣传”即将迎来上线两周年。您有什么想要我们回答的问题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或者私信我们,我们将选取部分问题统一回复。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