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地评线】荔枝网评:办好垃圾分类“关键小事”

【地评线】荔枝网评:办好垃圾分类“关键小事”
2024年05月27日 11:08 新浪新闻

  特约评论员/刘鑫

  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居民小区垃圾分类覆盖率达92.6%;21个省份、173个城市出台了垃圾分类方面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46个重点城市率先建立比较完备的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系统,其他地级城市分类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更多居民养成分类投放的好习惯,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积极贡献力量,让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改善城乡环境、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举措,既可以降低处理成本、避免次生污染,也能够减少对土地资源的消耗、实现循环利用,具有社会、经济、生态等多方效益。有关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生活垃圾年产量保持在四亿吨以上,超过四分之一的城市没有适合堆放垃圾的场所。“香辣小龙虾、柠檬拌鸡爪、珍珠奶茶……饱餐一顿后,吃剩的垃圾应该往哪放?”已成为当前全社会关心关注的热点话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垃圾分类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显著成效。如今,越来越多人自觉养成低碳生活新理念,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垃圾分类既是百姓生活的“小事”,也是利国利民的“大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当下,全国各地区各部门正深入践行垃圾分类。在江苏南京,当地针对不同群体,创新建立与分类实效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组织开展各类评选活动,充分调动投放管理人、居民志愿者等各方力量参与其中;在山西吕梁,小区内设置垃圾智能分类回收点,引导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并在线扫码获取积分、兑换奖品,潜移默化中树立绿色环保新风尚。垃圾分类既涉及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习惯的调整和养成,也涉及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垃圾收集运输处置等基础保障,唯有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方能让每一位公民成为践行垃圾分类的“行动主角”。

  城市美好,人人有责。垃圾分类作为城市治理的崭新课题,是一场漫长的“习惯革命”,从理念到实践、倡导到落实,既需要有关部门的协同推动,更离不开社会公众的参与配合。尤其是针对当前存在的垃圾分类覆盖范围不广、思想认识程度不高等问题,必须靶向发力、持续推进。一方面,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压紧压实主体责任,抓住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回收利用等关键环节,聚焦城乡社区、公共区域等重点区域,全链条、全方位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另一方面,社会公众要及时更新观念,化被动为主动,变身垃圾分类志愿者、监督员,以身作则、争当表率,因地制宜、因时施策开展宣传引导、监督管理等工作,确保垃圾分类抓在经常、融入日常。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协同发力、精准施策、久久为功,需要广大城乡居民积极参与、主动作为。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办好“关键小事”,养成垃圾分类良好习惯,让我们的生活更有温度、更加美好。(刘鑫)

垃圾分类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