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东湖评论:名校硕博下基层,应撕掉“大材小用”标签

东湖评论:名校硕博下基层,应撕掉“大材小用”标签
2024年06月02日 10:45 荆楚网

  近日,“海归博士入职乡镇公务员”冲上热搜。在不少人的刻板印象中,“高材生”就应该是往“高处”走,高学历到基层有点“大材小用”了。

  实际上,名校硕博下基层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近年来,各地县市区公务员队伍中,硕博研究生占比逐年上升,而且引进高学历的人才力度也在持续加大,这符合国家人才发展规划。早在2017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就明确指出“加大招录国家重点高校优秀毕业生到乡镇一线和其他基层单位工作的力度”。基于此,奔赴基层的青年才俊不在少数,并涌现出一批批先进典型,如时代楷模黄文秀等。不仅促进了基层干部队伍结构优化,也为高学历毕业生提供了干事创业和施展才华的平台。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就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时, 强调“坚持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开发更多有利于发挥所学所长的就业岗位,鼓励青年投身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创业”,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明了方向。到城乡基层工作,并不意味着“考公”一条路,大学生返乡创业,带领群众走致富路的新闻也是经常可见。基层作为年轻人成长成才的沃土,已毋庸置疑。我们在质疑“大材小用”问题时,不妨思考如何借助基层这方沃土,让高校毕业生成长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玉不琢不成器,栋梁之材并非是说说而已。

  所谓“名校”“高学历”的确具备一定含金量,网友们之所以觉得这些与基层不相匹配,无非是可惜投入成本高,就业起点低,未能实现“上了好大学就能找到好工作”这般约定俗成的期待。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该用身份标签简单粗暴评判到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要撕掉“大材小用”的标签,在尊重劳动者自主就业的同时,全力为高校毕业生在基层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才是当务之急。

  到基层就业并非一锤子买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并非只为“留得住”,更是为了人才“流得动”。在基层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增进了感情,磨炼了本领,这段经历无论以后是遴选到上级部门,还是跨地区、跨行业流动都将是宝贵的力量源泉。当然,流动渠道还需拓宽,让基层人才顺畅流动机制更具有操作性,减少青年奋斗的后顾之忧。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再怎么关注都无可厚非,倒也不必过度担忧。对名校硕博等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这场“双向奔赴”,毕业生和基层都要做好准备,才能互相成就。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何程君(襄阳襄城)

  责编:詹蔷

  【责任编辑:伍佳佳】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