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文化中国行丨海南木雕:刀锋飞舞生万象

文化中国行丨海南木雕:刀锋飞舞生万象
2024年06月03日 08:14 新浪新闻

《海南日报》2024年6月3日B03版版面图《海南日报》2024年6月3日B03版版面图

  海南日报记者黎鹏

  视线从雕塑上扫过,大文豪苏轼漂洋过海抵琼、在儋州兴办学堂、获赦离琼告别乡民等场景依次入眼,一种穿越时空之感油然而生。在近日举办的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一件名为《苏东坡在儋州》的木雕作品在海南展馆亮相,吸引不少参观者驻足鉴赏。

  我国传统民居以木结构为主体,木雕是对房屋进行装饰、提升房屋档次的重要方式。在海口丘濬故居、文昌学宫(孔庙)、琼海蔡家宅等代表性传统建筑中,都可以看到精美的木雕作品。海南木雕明显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同时在材质、风格等方面有一定的地域特色。

  海南木雕首重用材

  木雕作为建筑装饰物出现,其耐久性是一个需要充分考量的问题。选取的木材是否适合进行雕刻,关系到日后木雕是否容易翘曲、变形、炸裂、遭虫蚀,这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美观和寿命。

  海南岛属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日照时间长,降水量多,气温适宜,形成了丰富的林木资源,其中不乏黄花梨、坡垒、子京、海南粗榧等20多种珍稀树木。这也为木雕选材创造了空间。20多年前,浙江人黄黎祥就是冲着海南出产黄花梨等“硬木”,携妻儿迁居海南进行木雕创作。

澄迈罗驿村李恒谦故居木雕花篮。澄迈罗驿村李恒谦故居木雕花篮。

  木雕收藏爱好者刘定邦曾编写《海南传统木雕艺术赏析》一书,他在书中对海南常见的木雕用材进行了介绍:“海南适宜木雕用材可谓繁多,但从传统的木雕实物来看,采用波罗蜜格制作的木雕占绝大部分。甚至可以说,能见到的木雕作品十之八九是波罗蜜格,这样较为单一的木雕用材在全国(范围)来看,也是仅有的。”

  为何海南木雕匠人如此青睐波罗蜜格?刘定邦解释道,波罗蜜格材色均匀一致,软硬适中,体轻,材质、材性稳定。上百年的波罗蜜格木雕制品不扭曲、不变形,也很少出现虫蚀的情况。

  木雕作品《鹤鹿同春》。

  海南农村居民喜欢在房前屋后种植波罗蜜树,盖房时就地取材也比较容易。波罗蜜籽粒很多,在传统观念中有生活美满、多子多福的寓意。老百姓常以波罗蜜格为房屋的梁柱或墙板,或用波罗蜜格制作床或桌椅,并在上面雕刻寿星、桃子、麒麟等图案,寄托对生活的美好憧憬。

  刘定邦介绍,海南木雕的用材还包括黄花梨、柚木、香楠、胭脂木、酸枝、草花梨等。其中,芯材质地坚实、纹理细密美观的黄花梨,是制作木雕的上等原料。但海南黄花梨树干虬曲、少直材,作为建筑物构件的频率不高,仅少量应用于民居、宗祠等的门闩、门枕、供案、神龛等处。“黄花梨是海南特产,对黄花梨的使用,凸显了海南木雕的地域特色。”刘定邦说。

  木雕凸显古建风韵

  探访海南各地的古建筑,我们经常会在门窗、梁架、封檐板、斗拱、驼峰、雀替等位置看到木雕构件。这些木雕通常面积不大,但却十分精巧,恰到好处地利用了边边角角的空间,像是镶嵌在建筑物上的“首饰”。

海口包道村侯家大院的花篮式梁架。海口包道村侯家大院的花篮式梁架。

  文昌学宫大成殿内外的梁、枋、檐、门窗、隔扇等构件上,有序分布着祥龙、彩凤、狮子、花鸟鱼虫等木雕,造型优美,雀替、驼峰多施透雕,玲珑剔透。位于海口琼山区包道村的侯家大院“宣德第”,宅内建筑的斗拱、梁架、门窗、屏风,以及用于祭祀祖先的神床、供案、供桌等,雕刻着精致的飞鸟、走兽、虫鱼、花草,展现出很高的木雕工艺水平。

侯家大院木雕构件。 本文图片均由罗林涛 摄侯家大院木雕构件。 本文图片均由罗林涛 摄

  “我国木雕工艺起源于汉,盛行于明清。”刘定邦告诉海南日报记者,明清时期,海南建筑上的木雕主要出现在文庙、祠堂和大户人家的宅院中。其中,供奉祖先牌位的神床、神龛、香案(亦称神案)特别注重木雕装饰,比如海口、文昌、琼海、定安一带传统民居的神床,通常由一块块对称的透雕、高浮雕花板与透雕插接装饰件组成“∏”形的帷幕。

  刘定邦说,从题材方面看,海南人物主题的木雕很少,偶有所见,构图也十分简单,或一人,或二人,三人以上的难得一见。祥禽、瑞兽、松梅、花卉等是海南建筑木雕的常见主题。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器物或字符类的雕刻纹样。定安县仙坡村胡氏大宗祠的木雕颇为精巧,梁枋间的长方形空间有“卍”字纹或三角形透雕,有利于通风透气。宗祠梁架上的方瓶式驼墩,雕刻着鱼、水草、花卉等,造型十分独特。

定安高林村宗祠木雕。定安高林村宗祠木雕。

  海南木雕的工艺和主题内容与中原木雕一脉相承,多有相似之处。刘定邦举例说,历史上海南岛不产葡萄,梅树和柳树很稀少,但葡萄、梅花、柳树等元素在海南传统建筑的木雕上比较常见,这说明海南木雕和中原木雕“文化同源”。

  黄黎祥也认为,长期以来,海南木雕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学习借鉴东阳木雕、金漆木雕、黄杨木雕、龙眼木雕即“中国四大木雕”的先进工艺,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点。

  “据史料记载,清代从内陆向海南移民的人口很多,为历朝历代之最。这些移民中不乏能工巧匠,这为海南木雕工艺的进步提供了人才支撑。”刘定邦认为,清末民初是海南木雕工艺的兴盛期,这与“移民传技”不无关系。

  动刀前在脑海里“打样”

  当然,海南也有发展木雕技艺的文化和资源优势。近年来,海南木雕市场上出现了一批以黎族苗族文化、红色文化、南洋文化、海洋文化为主题的木雕作品,令人眼前一亮。

  2017年,黄黎祥的木雕作品《黎族五方言(五件套)》成功入围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该作品生动呈现来自不同方言区的五名黎族少女的形态,融入荔枝、小米蕉、芒果、椰子、波罗蜜五种热带水果,很有生活气息,也体现了海岛风情。

  传统建筑上不仅有木雕,还有石雕、灰塑等装饰,木雕的比较优势在哪里?在黄黎祥看来,木雕机体中的纹理既有线条美、色彩美,又有层次美,这种天然的美,其他材质的雕塑比较难呈现。

  和石雕、灰塑一样,在木头上雕刻是个精细活。创作前,黄黎祥会提前在脑海里构思,给作品打个样稿,然后用泥巴做出雏形,明确了雕刻的方向和细节再动刀。

海南一位工匠创作木雕。海南一位工匠创作木雕。

  黄黎祥坦言,雕刻是做减法的艺术,需要由外向内一步步削减用材。如果没有“雕刻设计”,雕到哪算哪,很难实现创作意图,作品的细节也很难精准呈现出来。在多年从事木雕创作的基础上,他琢磨出用钝刀进行巧雕、跳刀、顿挫等技法,以达到更好的雕刻效果。

  “每一根物料都是精心挑选的,在创作时要对物料有敬畏之心。这就要求创作者有发现自然之美的眼光,做到‘因材施艺’,让木雕作品有韵味。”黄黎祥介绍,近些年,木雕尤其是纯手工木雕,在建筑领域的运用正在减少,各地有少量新建的大型木结构建筑,但建设方一般也是批量购买工厂化生产的木构件。

  尽管如此,木雕在海南文昌、琼海、万宁等市县农村地区,仍然颇受欢迎,一些村民修缮老宅时,会请当地的老木匠维修木雕构件,新房落成时,会请木匠制作一套雕刻有龙、凤、鱼、花、汉字等图案的床、茶几、八仙桌、躺椅。

  原标题:

  海南木雕:刀锋飞舞生万象

  值班主任:王凯

  值班总监:袁锋

  内容审核:樊学玲

  责任编辑:曾敬

海南省木雕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