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理响中国】《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意识形态观论析

【理响中国】《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意识形态观论析
2024年06月04日 09:59 新浪新闻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于18451846年合著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奠基之作。而其中的费尔巴哈章揭示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阐释了一般意识形态和共产主义的本质区别,进而为建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供了历史观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了“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小资产阶级本质,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定义为“虚假观念”,强调意识形态本质是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是具有阶级对抗性质的“阶级意识”。而意识形态的社会结构是维护经济基础的“观念上层建筑”,必须在科学和意识形态的有机互动中批判“虚假观念”与“普遍性形式”。因此,深刻阐释《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意识形态观及其时代价值,不仅可以为新时代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供思想资源,而且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深厚的意识形态基础。

  一、意识形态本质论: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

  意识形态植根于现实活动和思想传统,并在历史合力中展开自身内在逻辑。在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实现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重大转变,在“现实的人”的基础上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建立在生产劳动基础上的“生活”决定政治、宗教和哲学等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也会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在这里,社会意识形态表征了其本质意义,即作为社会存在的有机反映。由此,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必然在思想上建构起统治阶级的主流意识形态。对此,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1]资本主义社会颠倒的“世界”产生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这一颠倒的“世界意识”,而社会意识形式是经济关系的“近枝”。由于整个社会是虚假的共同体,所以意识形态只能是被“面纱”所遮蔽的虚假反映。因此,马克思恩格斯使用“科学社会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概念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相区别,面对无产阶级和人类社会的普遍异化,需要借助历史规律揭开“面纱”背后的颠倒的世界,进而对现存社会展开总体性批判。总之,马克思恩格斯站在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之上,实现了意识形态本质的“哥白尼式的转折”,提出了“生活决定意识”的论断,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中建构了一般意识形态,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这一根本问题上破解了意识形态的历史之谜,在批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过程中形成了“科学的意识形态”。

  二、意识形态结构论: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观念上层建筑

  意识形态的最初意义是批判性的,首先源自《德意志意识形态》照相机比喻的“颠倒说”,后来恩格斯又提出了“意识形态是由所谓的思想家通过虚假意识完成的过程”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还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有机体,由政治结构、经济结构和文化结构三部分组成,社会有机体的活力表现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社会历史中,文化结构也被称为“思想上层建筑”,是整个社会形态中的社会意识形式,而意识形态则是思想上层建筑中占主导的观念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还指出,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表达。历史地看,社会意识形态不仅与政治上层建筑密切相关,而且还是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观念体系,表现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2],成为维护统治阶级统治的说教工具。借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以总体性意识统治社会各阶层,从而在思想上掌控群众,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推动社会有机体各部分的有机运行,影响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由此,意识形态作为社会结构中的“观念上层建筑”,以文化领导的方式控制社会,不仅反映着统治阶级的经济基础,而且影响着社会制度的调整和变革,也深刻揭露了意识形态的阶级本质。

  三、意识形态功能论:具有相对独立性与不平衡性

  作为上层建筑中的观念体系,主流意识形态占据阶级社会中的统治地位,是统治阶级进行统治维护的思想工具,而其他思想内容只是生产关系的近枝或远蔓。也就是说,经济关系这一社会关系的主干,衍生出自己的枝叶——社会的思想体系,并归根结底地影响它们的存在。不过,社会意识形态在历史进程中尽管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但又并非完全是经济关系的附庸和木偶,而是在相对独立中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具体形式。因此,作为上层建筑的思想环节,意识形态具有巨大的能动性空间,对经济基础的变革产生反作用,进而影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社会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不平衡性与相对独立性。第一,不平衡性是指其相对于社会存在的滞后、同步或者超越。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特性是在动态中趋于稳定的过程,并不是随着社会存在而转移。例如,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随着地主经济的崩塌,封建思想的残余并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第二,作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之一,社会意识形态不是社会存在的机械反映,而是以观念体系和文化领导权的形式发挥着反作用。例如,19世纪中期德国的现实境遇和哲学批判是不对称的,尽管德国哲学已经达到了“人”的高度,但德国依旧是容克贵族主导下的君主立宪国家。相反,在俄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则推动了苏维埃政权国家意识形态的实践建构。总之,资产阶级国家作为支配人的意识形态力量出现在世人面前,现代无产阶级必须打破意识形态同经济基础结合而成的颠倒社会,以总体性的方式实现每个人的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

  四、意识形态批判论:消解“虚假观念”与“普遍性形式”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历史性过程。文艺复兴时期高扬人的价值成为资本主义的滥觞,启蒙运动的“理性”和“启蒙”等原则为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提供了思想准备。资产阶级联合社会各阶层力量,反抗教会和贵族的思想专制,在意识形态层面获得认可。然而,随着资产阶级对意识形态的遮蔽与伪装,意识形态会消解社会各阶层的思想诉求,将多元思潮融入统一的思想体系中,进而衍生出全人类的“普世价值”和“普遍性形式”。自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这一“虚假观念”,便颠倒了多元一体的社会存在,将阶级斗争和经济冲突等矛盾掩盖下来,以整个社会的正统反映而自居。尽管如此,由于私有制和异化劳动的结盟,无产阶级必须形成反映阶级利益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反抗体系化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不过,社会意识形式中“虚假意识一定是阶级意识,但阶级意识不必然是虚假意识”[3]。由此,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够维护和巩固无产阶级的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有利于无产阶级政党牢牢掌控文化领导权,消除多元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维护全体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础。总之,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意识形态是一个总体性概念”[4],更加强调意识形态概念的批判性意义,主张在批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基础上推翻被颠倒的现实社会,从而为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暴力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合理化标准。

  五、《德意志意识形态》对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5]。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建构,因此赢得群众信任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根本。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得到加强,表明马克思主义已经绝对地战胜了工人运动中的其他一切意识形态,这有利于维护无产阶级专政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正确方向的坚守来源于理论的科学性,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坚定理想信念,在新征程上不断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第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同时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发展的能力。第二,要加强对错误思潮的批判和引领,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凝聚力。批判与建构是马克思恩格斯开展意识形态斗争的两大策略,面对“普世价值”、“宪政民主”、新自由主义和“意识形态多元化”等错误观点的此起彼伏,我们要善于批判和引领错误思潮,对症下药、系统推进,不断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建构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适应的主流意识形态。第三,要创新意识形态教育方式,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功能。例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不断增强意识形态合法性,领导人民群众参与“救亡图存”的革命事业。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不断维护无产阶级专政的合法性基础,以意识形态教育巩固新政权,培育“又红又专”的接班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意识形态教育服务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党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将培育“四有新人”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强调“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坚定不移地培养承担民族复兴历史重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简介:邓时宏,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薛雪,中央财经大学学生工作部讲师。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0页。

  [3]贾鹏飞:《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概念的利益规定性——兼析学界有关意识形态本质的三重阐释》,《理论探索》2020年第5期。

  [4]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8页。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40页。

  责任编辑:况家家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