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了不起的甲骨文丨汉代之前,豆竟然不是一种植物?

了不起的甲骨文丨汉代之前,豆竟然不是一种植物?
2024年06月05日 15:19 大河网

  大河网讯(记者 莫韶华)豆,是现代人很重要的食物之一。可是你知道吗?在汉代以前,“豆”通常指的是一种容器,而不是我们吃的豆类食品。

  6月3日,在郑州市经三路文心书馆内,河南省儿童文学学会副会长、传统文化学者袁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现场演示了“豆”字在汉代以前的字形。

  作为容器的豆的真实形象,是这样的:

  不用说,相信你也能看出来,“豆”是一个象形字,它的样子像高脚的盘子,甲骨文字形所描写的就是没有盖子的豆。

  “豆是古代的饮食用具,有时作为祭祀时盛酒肉的礼器。它主要用来盛放肉类食物,是贵族们吃肉时常用到的容器。豆有陶制的、青铜铸造的,还有木制而外面涂漆的。”袁勇说。

  可肉食器的豆和吃的豆子有什么关系呢?文字学家认为,古代吃的豆类农作物总称为“菽”,读音与“豆”的读音很接近,于是,人们就借用“豆”字来表示这些豆类作物了。

  袁勇在他的新书《汉字里的中国故事》中解释称,“豆”与“菽”读音接近,从一些汉字的构型中可以找到证据。比如豎、尌、樹、裋、澍、侸,这些字中的“豆”,均用作表示读音(有时也表示意义)的声旁。

  用“豆”来表示豆类作物,最迟在汉代就开始了。我们今天做豆芽、豆腐、豆腐皮的黄豆,名称在汉代也已经出现。

  2009年,考古人员在发掘位于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的曹操墓时,发现了一个刻写着“黄豆二升”字样的石牌。学者们在其他地方出土的刻写于东汉熹平二年(公元173年)的镇墓文中,也发现了“黄豆”的名称。

  不过,在汉代之前,人们通常用“菽”字来表示各种豆子。菽是各种豆类作物的总称,而比菽更早的字“尗”,是“菽”最初的写法。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解释说:“尗,豆也。象尗豆生之形也。”意思是说,尗就是豆子。尗字是象形字,像豆子刚长出来的样子。

  仔细观察豆类植物发芽时的样子,就不得不佩服创造“尗”字的人,尊重事实、尊重科学。

  “你仔细看,‘尗’字中间的一横,也许可以看作是地面;上面的笔画,像是刚刚钻出地面、张开了两个豆瓣、歪向一侧的豆芽;下面的小,可以看作是豆类作物的根须。”袁勇还提醒记者,豆类植物发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所有的豆芽都是歪“脖子”的,发明“尗”字的人准确又巧妙地捕捉到了这一点。

  令人惊叹的是“尗”字对豆类植物根部特点的描写。在古文字中,作为“叔”字构字部件的“尗”字,通常在下垂的根须下部,有两个或三个小点。

  清代文字学家王筠在《说文释例》中,就根据尗的小篆字形指出:豆类植物生长着垂直向下的主根,左右是细根,细根上“生豆累累”——生长着聚集在一起的小豆子。

  “王筠当然不知道这些小豆子是什么,现在的植物学家把这些小豆子命名为‘根瘤’,正是这些‘根瘤’,源源不断地为豆类植物提供着生长的营养。也许可以说,创造了‘尗’字的古代人,或许早就发现了豆类植物生长根瘤这一现象。古老而又神奇的汉字里,蕴含着古代中国人对世界与生活的思考和发现。”袁勇感慨地说。

甲骨文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