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26次刷新世界纪录 “卷”中存活是靠创新不断突破“天花板”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26次刷新世界纪录 “卷”中存活是靠创新不断突破“天花板”
2024年06月06日 09:18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淮安6月6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石佳)夜幕降临,江苏省淮安市黄河故道边的路灯亮了,仔细一看,每个灯旁边都有光伏板,只要有人经过它就会亮起来。如今,光伏发电技术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实际上,从硅片到电池片要历经12道工序,每突破0.1%的光电转化率,都要凝结无数中国光伏人自主创新、探求极限的心血。

  走过660米长的N型电池制造智慧工厂生产线,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看到,一辆辆AGV小车搭载着原材料硅片在车间内穿梭,机械臂在每一道工序之间精准传送电池片,这是6月5日淮安捷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的场景,该公司副总经理王健介绍说,“车间采用国际最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具备全过程智能化的工业安全管控平台,实现了生产无人化、生产数据可视化、车间管理网络化。”

淮安捷泰的N型电池制造智慧工厂生产线。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石佳/摄淮安捷泰的N型电池制造智慧工厂生产线。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石佳/摄

  这样的生产线总共有36条,日产能突破600万片,通过智能检测电池片量产良率达98%以上。作为一家独立电池片厂商,王健觉得能在这么“卷”的光伏行业中存活下来,是因为企业坚持自主创新,致力于不断提高电池片的光电转化效率,“高效电池量产后的光电转化效率提升至26.3%,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N型电池片出货量全球第一,2023年投产以来已经申请93项技术专利。”

  实际上,一年能提升0.1%都是大突破,“因为这0.1%能带来巨大的市场优势,可以帮助客户节能增效,同时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市场份额。”王健解释说,“26.3%相比之前效率提升近0.2%,为了这0.2%,我们在科研上的投入有几千万元。”

  20年前,中国光伏产业是典型的“三头在外”,原材料、技术、市场都严重依赖海外市场,受制于人、处处受气;15年前,中国光伏产业遭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硅料价格骤降,大批光伏产业破产;10年前,美国、欧盟相继发起“双反”调查,贸易摩擦、高额关税让中国光伏企业处境艰难,海外出口市场对中国光伏产业大门紧闭。

  面对这些艰难曲折,中国光伏产业不仅没有被打倒,反而逆袭翻身,走到领先位置。自2013年起,我国光伏新增装机容量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累计装机规模连续8年位居全球第一。

  1997年创立的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一个典型代表。自2011年起,天合光能晶硅电池效率及组件功率输出已26次打破世界纪录,天合光能主导参与行业标准220项,发布标准126项,累计申请专利超4000件,授权专利超2000件。截至2024年3月底,天合光能光伏组件全球累计出货量超205GW,这相当于9个三峡水电站的装机量,减排量约等于种了151亿棵树。

天合光能的生产车间。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石佳/摄天合光能的生产车间。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石佳/摄

  企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强力支持,淮安捷泰从开工建厂到投产出片,跑出了“淮安速度”。 淮安涟水县开放区帮扶专班工作人员王秀夫把每一个时间节点都记得格外清楚:21天正式签约、51天开工建设、151天首线出产,2023年4月,一座智能化的现代化工厂迅速地拔地而起。

  “从空港很空到空港不空。”王秀夫说,为了给企业做配套,让企业能够持续性发展,“我们把太能电池片拆开研究都需要哪些部件”,引入光伏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

淮安捷泰的项目规划模型。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石佳/摄淮安捷泰的项目规划模型。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石佳/摄

  据淮安市科学技术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淮安以“项目为王、环境是金”为导向,一手抓50亿元以上“顶天立地”的重特大项目建设,一手抓“小而优”“精而美”的科技型项目招引。30多个投资50亿元、百亿元以上的先进制造业项目落户,每年400多个科技型项目落地,为淮安产业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责任编辑:李新玲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