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千年古城的现代产业“新流量”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千年古城的现代产业“新流量”
2024年06月06日 14:35 新华网

    公元前514年,伍子胥奉吴王之命,设计建造了“阖闾大城”,即苏州古城的前身。2500多年过去,如今的苏州正走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和人才,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今年5月,江苏省一季度经济数据揭晓,苏州以5549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及7.9%的增速荣登省内“双第一”,更在全国26座GDP万亿城市中名列前茅。苏州如何开辟高质量发展新赛道?近日,“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走进苏州,感受千年古城现代产业发展之路。

  发展新能源,大力推进技术创新

5月31日,一名工作人员在江苏国富氢能技术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的储氢设备生产车间内作业。新华社记者 杨磊 摄5月31日,一名工作人员在江苏国富氢能技术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的储氢设备生产车间内作业。新华社记者 杨磊 摄

    与时俱进,固本开新。“双碳”目标背景下,清洁低碳的氢能源备受关注。在江苏苏州张家港的江苏国富氢能技术装备股份有限公司里,生产线上一个个储氢瓶经螺纹、涂装、封口等工序后,被机械手臂送入缠绕房……据国富氢能总经理王凯介绍,去年4月,国富氢能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台10TPD氢液化工厂核心设备成功下线,并被应用到山东省齐鲁氢能的液氢工厂,打破了大规模氢液化产品的国外长期垄断。

    作为江苏省新能源集群氢能产业链中的准链主企业,国富氢能多年来致力于“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核心装备的研发制造,填补了高压加注、大容积车载供氢系统、大规模液氢制储运装备的市场空白,让氢能产业链不断完善拓展。

    截止目前,苏州张家港市涉氢企业共有40余家,拥有相对完整的制氢、储运、加氢装备及氢燃料电池的全产业链条,氢能产值突破百亿。

  聚焦新材料,促进创新与需求双向奔赴

    在苏州光电技术研究院,门口的墙壁上挂着12家孵化企业的铭牌。“这些企业虽然规模不大,但是每家都解决了一个光子产业领域的‘卡脖子’问题,而且环环相扣,很多企业不仅是‘邻居’,也互为对方的潜在客户,实现了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目标。”苏州光电技术研究院李侠介绍道。

6月2日,工作人员在苏州光电技术研究院的微纳光学公共服务平台车间内检测材料。新华社记者 李尕 摄6月2日,工作人员在苏州光电技术研究院的微纳光学公共服务平台车间内检测材料。新华社记者 李尕 摄

    记者走进研究院一楼车间,看见4台布着复杂线路、约一层楼高的大机器正有序运作。“这是高精度磁控溅射镀膜机,单炉可以生产5000到8000片波分复用器中的滤波器(DWDM),生产效率是国外的3倍。”苏州岚创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余桂龙说,此前这类产品长期依赖进口,岚创科技落户苏州光电技术研究院后,仅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交付了高精度磁控溅射镀膜机样机,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6月1日,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展厅在展示一件深海潜航器钛合金耐压壳体展品。新华社记者 李尕 摄6月1日,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展厅在展示一件深海潜航器钛合金耐压壳体展品。新华社记者 李尕 摄

    近年来,苏州市紧密围绕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积极与高校院所展开科技合作,共建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院(所)、创新中心、实验室等研发机构。其中,位于相城区的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便是一个典型代表。

    这里不仅建成了中国首个材料数据库,实现了30余家相关企业的工业应用与服务,更打造了一个功能强大的材料分析表征平台,累计为科研院所、企业提供了千余次服务,实现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

6月1日,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展厅里在展示一件半导体相关设备。新华社记者 杨磊 摄6月1日,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展厅里在展示一件半导体相关设备。新华社记者 杨磊 摄

    在谈及如何集聚创新资源时,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副院长孙明月表示:“我们牵头组建了全国重点实验室联盟和全国材料学科联盟,吸引了40余家材料国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的参与并达成了战略合作。同时研究院提出一种叫‘拨投结合’的新型模式,就是将传统财政资金‘无偿扶持’转化为‘股权投资’,促进项目完成科技成果转化。这种模式不仅能够提高产业转化的效率,还能引入资本‘活水’,推动更多前沿技术落地。”

    从概念到量产的“加速度”,这背后是苏州持续活跃的技术创新和高效协同的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苏州正着力厚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努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构建“车联网”,打造产业链生态

    如今,苏州已构建了以智能汽车,基础支撑、信息交互为核心的智能车联网产业链生态。

    位于苏州市相城区的智加科技是一家重卡自动驾驶技术公司,据介绍,智加科技拥有全栈自动驾驶技术,并已完成全球多个首次全无人驾驶场景测试。智加科技致力于解决干线物流三大痛点:交通事故频发、货车司机短缺、人力成本居高不下。

6月1日,人们在参观两辆由苏州智加科技有限公司与车企共同开发的智能驾驶重型卡车。新华社记者 杨磊 摄6月1日,人们在参观两辆由苏州智加科技有限公司与车企共同开发的智能驾驶重型卡车。新华社记者 杨磊 摄

    在采访现场,一台看似与普通重型卡车外观一致的物流运输车缓缓驶入众人眼前,启动、转弯、刹车、停车,精准平稳。它就是智加科技联合江淮汽车针对快递快运市场联合打造的智能重卡K7+。

    智加科技首席执行官容力博士介绍说,“K7+能应对各种恶劣环境天气条件,目前已在运输过程中实现了双驾变单驾,安全、省油、省人、省力,给物流行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价值。”

    目前,K7+智能重卡实现量产,首批车辆已正式交付于中通快运、安能物流,并投入快递快运业务运营。

    根据《苏州市智能车联网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2023-2025年)》,苏州将以相城区为产业发展核心区,计划到2025年,全市智能车联网产业的规模和创新能力居全国前列,产业规模预计超过1000亿元,并集聚超过1000家相关企业。

  拥抱“元宇宙”,赋能产业创新集群建设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除了实体经济领域的创新发展外,苏州还积极拥抱“元宇宙”这一新兴领域,以赋能产业创新集群建设。

6月1日,昆山元宇宙产业园的元宇宙展示厅里,一名参观者在体验VR游戏。新华社记者 李尕 摄6月1日,昆山元宇宙产业园的元宇宙展示厅里,一名参观者在体验VR游戏。新华社记者 李尕 摄

    走进昆山元宇宙产业园,戴上亮风台(昆山)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AR头盔,眼前就是一个数字孪生的世界——工厂里的机器设备实时标注着运行参数和状态,遇到故障可以实时将信息分享给专家,开展在线协同处置。

6月1日,昆山元宇宙产业园的元宇宙展示厅里,一名工作人员在演示全息会议应用场景。新华社记者 李尕 摄6月1日,昆山元宇宙产业园的元宇宙展示厅里,一名工作人员在演示全息会议应用场景。新华社记者 李尕 摄

    在苏州,元宇宙创新集群的建设不仅是主动的战略布局,更是适应时代变革的必然选择。

    据了解,昆山已拥有元宇宙重点企业68家,在建及拟建元宇宙项目95个,覆盖智慧城市、文体旅游、智慧教育、工业制造等多个领域的元宇宙应用场景17个。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秦珊珊表示:“昆山良好的营商环境是经过四十多年发展外向型经济培养起来的。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速度和服务质量取胜,这也让业界的企业家对昆山发展元宇宙产业充满信心。”

    深厚人文贯通苏州历史,前沿产业塑造苏州未来。目前,苏州正以创新、智能、绿色、安全为方向,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新能源、智能车联网、人工智能、纳米新材料、光子等领域为重点,构建由10个产业集群和30条产业链组成的“1030”产业体系,在全球产业变局中构筑“苏州高地”“智造之城”。

    记者:李然 杨绍功 柯高阳

    编辑:唐心怡 马宇聪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