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海外网评:斡旋谈判实现巴以和平,红海才能风平浪静

海外网评:斡旋谈判实现巴以和平,红海才能风平浪静
2024年06月06日 15:27 海外网

资料图:美国海军“艾森豪威尔”号航母。(图片来源:视觉中国)资料图:美国海军“艾森豪威尔”号航母。(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当地时间6月5日,美国《商业内幕》网站援引美国国防部消息称,位于红海的“艾森豪威尔”号航母战斗群将继续延长在该地区的部署。这是自5月31日也门胡塞武装宣布对“艾森豪威尔”号发动袭击并“成功命中目标”以来,美国对这艘航母动向释放的最新信息。遇袭疑云笼罩美军航母,折射的恰恰是当前中东安全困局难以破解的现实。国际社会应尽快平息加沙战火,为推动红海局势降温创造必要条件。

  毫无疑问,部署在红海的美军正面临尴尬处境。《商业内幕》网站的报道称,五角大楼此举旨在向外界表明,美军在红海的存在仍具有重要的安全意义,但在更多人看来,这是为了向外界证明“美军航母没有遭到胡塞武装袭击”。自5月31日以来,如何证明“艾森豪威尔”号没被击中就成了让美国海军焦头烂额的任务,不但美军和胡塞武装之间进行了一轮轮的“隔空较量”,社交媒体上也流传着大量真假难辨的视频和图片,一时之间,“美国航母去哪儿了”成为舆论热议的焦点。尽管很多专家称,无论从真实实力对比还是对网络流传的内容进行分析,胡塞武装的导弹真能“击中”“艾森豪威尔”号的几率都非常低,但美军的一系列“谜之操作”却让他们“自证清白”的努力变得更加不可信。显然,无论胡塞武装是否真的用导弹击中了被视为“等同于美国本土”的美国航母,美国至今不愿公布“艾森豪威尔”号的现况,多少也有让自家航母先“避避风头”的考虑。

  这出疑点重重的大戏,正是红海危机迟迟难解、且不断升级的结果。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后,也门胡塞武装以“支持巴勒斯坦人民”为口号,开始动用导弹和无人机袭击红海水域目标,重点袭击与以色列相关的船只,以此为手段要求以色列从加沙地带撤军。作为回应,美国于2023年12月19日在巴林宣布牵头组建联盟,执行名为“繁荣卫士”的护航行动。其中, “艾森豪威尔”号航母战斗群专程从波斯湾转移到亚丁湾,成为指挥护航联盟的中枢和打击力量中心,并在靠近胡塞武装活动的也门海岸附近活动。

  过去这几个月里,红海局势也从胡塞武装最初对过往商船进行袭扰,逐步升级到其与美英军舰进行对抗。统计数据显示,自2023年10月以来,胡塞武装已劫持和击沉船只各1艘,还对各类船只发动了50多次袭击行为,而美英自2024年1月12日以来发动的打击行动,也给胡塞武装和也门民众造成不小的伤亡。尽管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美国之音”等美国媒体,都将胡塞武装宣称攻击了“艾森豪威尔”号一事称为“虚假宣传”,但显然,只要红海局势无法平息,双方的对抗就难以停止。

  红海局势的不断升级,其根源仍是当前中东地区和平难寻、冲突难止。红海危机是新一轮巴以冲突外溢影响的直接体现,要想解决这个难题,就必须立足于政治外交角度,从根源上消除其产生的土壤。过去几个月来,以联合国及安理会为核心的国际社会尽管为在加沙地带实现立即停火付出大量努力,为实现红海安全航行自由和航行安全付诸大量行动,却不断遭到有关国家的无视和阻挠。3月,尽管美国以弃权方式使得联合国安理会首次通过要求在巴勒斯坦实行停火的第2728号决议,但事实上有关国家并未认真执行。可以预见,只要巴以冲突还在持续,胡塞武装对红海过往船只和美英军舰的袭击行为就不会终止。

  事实一再证明,巴以问题仍是中东问题的核心,只有真正解决这一问题,才能从根本上为中东实现长治久安创造机会,红海局势也不例外。确保红海水域安全有利于维护中东地区和平与稳定,也有利于维护全球供应链畅通、推动国际贸易秩序早日恢复正常,这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各方应摒弃过激和挑衅言行,推动召开更大规模、更具权威、更有影响的国际和平会议,为重启和谈创造条件,为帮助巴以两国和平共处作出切实努力。

  “艾森豪威尔”号航母有没有遭袭和受损?自证与否,美军可以选择。但是,要平息红海局势和中东危机,除了推动公正解决巴以冲突,美国恐怕别无选择。(聂舒翼)

  海外网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编:聂舒翼、栾雨石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