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昆明市注重科技创新,开展土著鱼类保护——高原湖泊焕发生命力

昆明市注重科技创新,开展土著鱼类保护——高原湖泊焕发生命力
2024年06月06日 08:01 云南网

工作人员进行渔业资源调查。 供图工作人员进行渔业资源调查。 供图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受水质恶化、环境变迁、外来物种引入、过度捕捞等因素影响,昆明市滇池及阳宗海里的不少土著鱼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几近消失。近年来,昆明市科技局通过“人才+项目+平台”的扶持方式,持续培养科技创新团队,针对这两个湖泊的土著鱼类资源进行保护,两湖土著鱼类种群规模有了明显恢复。

  如今,漫步滇池畔,清澈的湖水中鱼群游弋,微风拂过,波光粼粼间泛起阵阵涟漪;远眺阳宗海,明湖澄碧,云雾缭绕,渔民满载而归,脸上洋溢着幸福与希望,高原湖泊再次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土著鱼类摸底调查

  科技点亮希望之光

  20世纪初期,银白鱼作为滇池特有的土著鱼,是滇池主要的经济鱼类,但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银白鱼等土著鱼类资源几近枯竭。面对这一困境,2017年1月,昆明市水产科学研究所组建昆明市滇池土著鱼保护研究科技创新团队,开展了一场土著鱼类资源摸底行动。

  “科技创新团队的成立,为滇池土著鱼的保护与恢复提供了可能,团队一系列的研究工作也为今后高原湖泊生态治理提供了经验和借鉴。”昆明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农业科技咨询服务部主任范姝云表示。2017至2019年,研究团队潜心在滇池流域收集银白鱼、中臀拟鲿等土著鱼原种,观测并记录其生物学性状,并在土著鱼繁育基地模拟生境,进行人工驯养及繁育研究,2019年底首次实现了银白鱼增殖放流,回归滇池。

  此外,创新团队还对部分金沙江流域土著鱼类开展了调查研究工作,先后收集了白缘䱀、粗唇鮠、乌蒙山金线鲃、云南裂腹鱼等5种土著鱼进行保育,为金沙江流域土著鱼类保护与恢复打下了基础。

  2022至2023年,昆明市科技局以每年25万元的财政专项经费支持开展昆明土著鱼类保育与增殖放流工作,通过传统网具试捕与环境DNA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持续对阳宗海进行了8次鱼类种类调查,共采集土著鱼类6种。新技术的运用不仅摸清了阳宗海鱼类种类组成,还揭示了外来物种与土著鱼类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更新了《阳宗海鱼类名录》的同时,也为制定针对性保护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2019至2023年间,创新团队累计向滇池公益性增殖放流银白鱼鱼苗40万余尾、滇池高背鲫30.26万尾,协助阳宗海连续放流优质花䱻、云南光唇鱼共计37.5万尾。

  因湖施策保护土著鱼

  促生态与经济双赢

  “调查显示,外来鱼引入是导致阳宗海土著鱼类种群明显衰退的重要因素,鱼类种群结构的优化调整迫在眉睫。”昆明市水产科学研究所渔业技术发展推广部主任熊清海说,土著鱼的保护不能一蹴而就,调查研究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基于高原湖泊生态系统的独特性和深刻理解,找出保护与发展之策。

  目前,相关研究人员采取“一鱼一策”的精细化保护模式,通过亲本搜集,试验研究,逐个突破土著鱼人工繁育技术,规模化培育出子二代土著鱼,再将这些鱼苗放归自然,让它们在熟悉的水域环境中繁衍生息,并标记跟踪评估其在湖体的适应性和放流效果。此外,还应用分裂波束科研回声探测仪,对阳宗海鱼类资源量进行声学技术调查,并完成对阳宗海浮游动植物、底栖动物及水生高等植物采样和鉴定分析,对各类群生物量和密度进行估算,基于监测数据,测算出阳宗海现有鱼产力,以实现科学放流和精准捕控。

  2019年、2023年,阳宗海两次开展大个体鲢、鳙鱼生态调控捕捞,通过“捕大留小”调控湖体鲢、鳙群落结构。通过专项生态调控捕捞,有效控制了外来鱼类种群规模,显著减轻了外来物种带来的生态威胁,为土著鱼类种群的恢复及扩大腾出更多生态空间,同时提高以鱼净水效率,促进湖泊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通过增殖放流和专项调控捕捞,直接促进了阳宗海生态治理和渔民的生产与发展。每年11月下旬,总能看到阳宗海渔民们灿烂的笑容与忙碌的身影,银鱼开湖捕捞已成为阳宗海一道亮丽的风景,生态调控捕捞增加了当地渔民收入,使周边区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滇池土著鱼类的保护与发展之路也同样如此。2022至2023年,昆明土著鱼类保育与增殖放流项目组累计繁育并分别向宜良、晋宁、西山、寻甸等县区公益发放滇池高背鲫鱼苗281.28万尾,用于昆明周边农户推广示范,助力乡村振兴,取得良好成效,实现了高原湖泊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双赢。

  从土著鱼类的摸底调查到保育技术的攻坚,再到“一鱼一策”的精细化保护模式,昆明市“十年磨一剑”,在滇池、阳宗海两个高原湖泊的水生生物保护与修复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形成了多项可圈可点的技术成果。

  下一步,昆明市科技局将持续加大生态文明领域科技创新力度,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为全面建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贡献科技力量。

  云南网记者 王琼梅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