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阿里地区革吉县革吉镇森布村: 满目皆新景 幸福踏歌来

阿里地区革吉县革吉镇森布村: 满目皆新景 幸福踏歌来
2024年06月11日 06:59 新浪新闻

   本报记者 永青 温凯 洛桑旦增 达珍

   时值六月,阿里地区革吉县革吉镇森布村天高气爽,微风吹过狮泉河面,拂动着草原上的小草。草甸上星星点点的羊群像一个个跳跃的音符,奏响了充满活力的幸福乐章。

   森布村平均海拔4700米,草场面积340万亩,全村牲畜存栏总数25275(只)头,属于纯牧业村。近年来,森布村产业快速发展,人居环境极大改善,牧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幸福洋溢在村民们的脸上。

   白玛:赶着牛羊奔小康

   走进森布村二组那贡姆牧业点的绵羊短期育肥基地,只见牧民正把一只只膘肥体壮的羊拴起来。一时间,羊叫声、吆喝声在羊圈里交汇成了一支别有韵味的“牧羊曲”。

   “以前合作社里没成立短期育肥项目时,村里牲畜出栏率普遍偏低,经济效益也不好。”森布村绵羊短期育肥基地负责人白玛对记者说,“现在,你们看到的这些羊基本上喂5个月就能出栏,体形更大,肉产量更高,到市场上也能卖个好价钱。”

   说到森布村的绵羊短期育肥项目,就不得不提白玛养殖致富的故事。

   今年53岁的白玛是地地道道的牧民,从小就和牛羊打交道。头脑灵活的他一有闲暇时间就琢磨怎样才能把自家牛羊养好,让家里过上更好的生活。

   2008年,白玛得知白山羊绒受市场欢迎后,他毫不犹豫地把自家600多只绵羊全部换成了白绒山羊,潜心钻研白绒山羊的养殖技术。通过一家人的勤劳苦干,第一年,白玛家仅出售羊绒就增收了3万余元。

   “虽然那两年卖羊绒赚到不少钱,但是饲养白绒山羊需要精细管理,投入的时间精力更多,而我们家里人手不够用,便没再继续养白绒山羊了。”白玛回忆道。

   2011年,白玛又将心思重新投入到了绵羊养殖中。他把先前的白绒山羊跟村里人交换后,重新饲养了500只绵羊,又挣了一笔钱。最近几年,眼瞅着牦牛养殖利润丰厚,白玛再次果断地饲养起了牦牛,现在家里牦牛有上百头。

   这些年来,白玛凭着一股闯劲韧劲和对牧业发展的敏锐“嗅觉”,把牛羊养殖做得越来越好,连续几年牧业年收入超过10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养殖大户。

   “自己富了,但不能忘了乡亲们啊!”白玛如说,“村合作社建成绵羊短期育肥基地和牦牛短期育肥项目后,推选我当负责人。想着能用自己的养殖经验来帮助乡亲们,我就立马答应了。”

   2019年,森布村绵羊短期育肥基地成立;2022年,牦牛短期育肥项目投入使用;2023年,合作社通过各类销售渠道出售绵羊20只、牦牛21头,向全村群众进行了分红。

   “现在我们这两个项目还处于起步阶段,相信以后会越来越好,让群众增加更多收入。”白玛自信地说。

   占堆:为民服务不停歇

   在森布村合作社便民批发商店,记者看到面积不大的小店货架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从柴米油盐到糌粑、零食、饮料等应有尽有。前来购物的村民进进出出,销售员占堆忙得不可开交。

   出生于1963年的占堆是土生土长的森布村人,也是有着30余年党龄的老党员。20岁时,占堆通过培训成了村里的一名兽医,接下来,他又先后担任过村会计、村团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村党支部书记等职务。直到退休,占堆在村干部岗位上干了27年,有着良好的口碑。

   2023年,在县政府和驻村工作队的大力支持下,投资165万元的村合作社商品房于2023年6月建成并投入使用。村合作社利用商品房开设便民批发商店,需要一名值得信赖的销售员。占堆被群众和村干部一致推选为商店销售员。

   “我是一名老党员、老干部,只要村民需要,我就义不容辞。”占堆告诉记者。

   占堆不仅要照顾老伴,还要照顾30岁的残障儿子。一家人的生活全靠他一个人挣钱维持。卸任村干部的十几年来,他在工地上开过大车,也在砖厂里打过工,从未停歇。

   森布村党支部书记班旦说:“占堆在商店担任销售员,每月只有1500元的工资,但他却放弃其他工资较高的工作机会,来为群众服务。大家都很感激他。”

   此外,占堆还是森布村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一名调解员,村里哪里有纠纷,哪里就有他的身影。2021年至今,他以丰富的经验和强烈的工作责任感,累计为群众调解婚姻、草场区域划分等纠纷50余起。2023年,他被司法部授予“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称号。

   贵桑:开启幸福新生活

   “森布村共有294户1055人,其中38户易地搬迁到了革吉镇福康社区、3户易地搬迁到了狮泉河镇康乐新居。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这些搬迁户的日子过得风生水起。”班旦介绍道。

   贵桑一家,就是在2016年搬进康乐新居的三户人家之一。

   记者来到贵桑家里,看到家具家电应有尽有,墙壁、地面和暖廊也进行了精致装修,小康气息扑面而来。

   贵桑在小时候父母就去世了。在未成年之前,他一直寄居在亲戚家里,帮忙放牧。过了18岁,他只身一人到革吉县县城找工作,先后当过门卫、环卫公司监督员、学校后勤人员、烧煤工,后来顺利成了家。

   “我家有7口人,其中5个小孩。在没搬到这里之前,妻子需要在家照顾孩子,家里主要收入来源就是我在县城打工挣的微薄工资,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贵桑回忆说,“2014年,我遭遇交通事故,一只腿受到严重损伤,可以说是雪上加霜。”

   好在2016年,在革吉县委、县政府的安排下,贵桑一家搬进了康乐新居。

   “在这里,不仅有功能完善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幼儿园、物业管理中心、商铺等配套设施,家里的水电暖也都一应俱全,让我们实现了从牧区到城市、从贫困到小康的跨越。”贵桑告诉记者。

   搬进新家后,贵桑夫妻俩努力想办法实现增收,开始做起了传统手工艺品生意,还开了视频直播,妻子开了茶馆,一家人的生活可谓芝麻开花节节高。

   “现在,我们家收入好的时候,一年就有15万元,日子真是越过越有盼头了。”贵桑乐呵呵地说。

   致富路越走越宽,小康景越来越美,森布村恬静惬意的美好生活正在给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勾线着色。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