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南水北调通水十年|看河南如何一河清水润北方

南水北调通水十年|看河南如何一河清水润北方
2024年06月11日 11:18 央广网

  编者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缓解我国黄淮海平原水资源严重短缺、优化配置水资源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为展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生动实践、创新举措和积极成效,河南省委网信办、省生态环境厅联合举办“一泓碧波只此青绿—南水北调看发展”网络主题采访活动,采访团赴南阳、焦作、郑州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一线,采访宣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保护区、输水沿线区和受水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生动讲述“一渠清水永续北送”的河南环保故事。

  央广网郑州6月11日消息(记者 张丽娜)从南阳淅川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到河南、河北、天津、北京等省市,南水北调工程横跨千山万水,为受水区带来了甘甜的丹江水,并助力华北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和生态环境复苏。

  作为国家水网的主骨架和大动脉,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2014年12月12日正式通水,今年全面通水10周年。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引水(央广网发 周子硕 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引水(央广网发 周子硕 摄)

  截至2024年5月31日,累计输水645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1.08亿,为沿线26座大中城市200多个县(市、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水资源支撑和水安全保障,有效缓解了京津冀豫四省市水资源的严重短缺局面。

  而这一切背后,离不开对水源地和沿线水质的严格监测、沿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布局、务实的生态建设,以及移民区搬迁等关键环节。

  水质达标是南水北调的一条底线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河南省境内途经南阳、平顶山、许昌、郑州、焦作、新乡、鹤壁、安阳8个省辖市,长达731公里。而这占到全部输水干线长度一半的南水北调河南段肩负着一渠清水安全北送的重要任务。

  成败在水质,在水源地以及输水沿线,河南段设有若干水质监测点。南水北调中线渠首生态环境监测应急中心副主任黄进表示,通过精准分析研判丹江口水库及其支流水质变化趋势、及时预警处置异常监测信息,将各项污染物因子牢牢控制在安全值以内,确保“不让一滴污染水进入丹江口水库”。

河南省南水北调渠首生态环境监测应急中心工作人员正在将库区水质样品移入自动进样器,准备进行样品分析(央广网记者 张丽娜 摄)河南省南水北调渠首生态环境监测应急中心工作人员正在将库区水质样品移入自动进样器,准备进行样品分析(央广网记者 张丽娜 摄)

  在水源地以及输水干线水质监测站的每一次数据更新,都关系到下游成千上万群众的饮水安全。目前,丹江口库区、入库河流、汇水区已设置了23个点位,建成库区及入库河流的14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做到对入库和库区水质监测全覆盖,截至目前,共上报数据450万余个,通水以来,河南段供水水质始终保持在地表水Ⅱ类及以上标准。

  当美丽乡村建设遇上南水北调

  南水北调的输水线路穿过多个省份,沿线地区的污水处理工作至关重要。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河南段总干渠沿线人口稠密,城镇村庄众多,经济发展迅速,水质保护任务艰巨。

  2018年6月,河南划定总干渠两侧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一二级保护区面积共970.24平方公里。这意味着更为精确的保护范围,有效的农村污水处理和农业面源的污染治理,是关乎输水干线水质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作为水源地的淅川在各乡镇建立了完善的污水处理设施,如在马蹬镇马家村,一个占地约10亩、日处理能力达1000吨的污泥处理厂正在收集和处理来自辖区内的居民生活污水。

  除了建立规模较大的污水处理厂之外,在乡村规模小、居民人数少的输水干线沿线乡村,设立及时分散处理的污水处理站,对农村生活污水进行就地处理、综合利用,是一种因地制宜的高效处理污水模式。郑州市生态环境局新郑分局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副大队长师建立介绍,像新郑市观音寺镇十里铺村村内污水处理站污水处理规模为150 吨/日,村里家家户户的污水通过管网统一收集处理,对于小规模的乡村来说处理效率更为高效。

  为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长期稳定达标,河南加大对水源区和输水沿线的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投入力度,加强城市生活、工业点源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防控,确保南水北调水质安全。

  据了解,2020年郑州市就出台相关文件,打造以新郑南水北调蓄水库为主要依托,集中体现生态宜居、风景优美的滨水村庄风貌组团;2023年河南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就明确,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优先治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保护区等区域村庄生活污水。至此,南水北调和美丽乡村实现了相互促进、融合发展。

  生态建设为水质安全筑起绿色屏障

  在南水北调水源地以及输水干线沿线地区,生态建设同样被放在了优先位置。

  “为保护丹江水质,库区村民捞起了网箱,拆掉了虾塘,推倒了牛棚,废弃了鸡舍,转向科技农业,为库区周边区域开展生态修复付出了努力。”河南省委组织部驻淅川县九重镇武店村第一书记刘强表示,2019年,在渠首附近的淅川县九重镇汤山区域,通过全面加强库区生态建设,高标准实施石漠化治理、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经历数年,实现了从生态脆弱、水土流失到库区周围郁郁葱葱景象的转变。

  再如焦作穿城而过的南水北调总干渠,不仅让居民喝上了甘甜清冽的丹江水,还引领了城市生态和景观的全面更新,“水袖流云”等12个节点生态公园全部开放,中心城区新增绿地3000余亩。

为保护丹江水质,淅川县不断开展汤山区域生态修复,如今库区周边环境优美如画(央广网发 周子硕 摄)为保护丹江水质,淅川县不断开展汤山区域生态修复,如今库区周边环境优美如画(央广网发 周子硕 摄)

  今年,河南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 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南水北调干渠沿线等地区为重点,统筹推进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山水林田湖草沙重大工程建设。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实施农村水资源保护修复治理。

  水源地以及输水干线沿线的生态修复与建设,既为南水北调工程构筑了一道道绿色屏障,又提升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质量和当地居民生活质量,促进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

  除此之外,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过程中,涉及大量移民搬迁工作,河南人民为工程顺利开展,离开故居,选择移民其他地市开启新生活。据统计,2012年3月,河南省丹江口库区全面完成移民搬迁工作,实际搬迁移民22.04万人,其中库区移民16.54万人,总干渠沿线移民5.5万人,为中线工程按期顺利通水提供了保障。

  承上启下 受水区新生

  南水北调工程的最终目的是缓解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在受水区,北京、天津、河北等地的水资源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

  河南不仅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的核心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肩负着为河北、天津、北京输送优质水源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受水区,为沿线城市自来水厂供给清澈丹江水。通水10年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累计向河南省11个省辖市区和49个县(市)供水超220亿立方米,满足城市供水需求,按照黄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估算,相当于黄河一年径流量的三分之一,直接受益人口2600万人。

在王村镇南水北调穿黄工程南岸,长江水在此涌入黄河下方30多米深的隧洞,由南向北穿越黄河(央广网记者 张丽娜 摄)在王村镇南水北调穿黄工程南岸,长江水在此涌入黄河下方30多米深的隧洞,由南向北穿越黄河(央广网记者 张丽娜 摄)

   如今,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不仅已作为沿线众多城市的主力水源,并且在优先满足受水区生产生活用水的基础上,利用富余水量累计向北方 51 条河流进行生态补水,助力华北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和生态环境复苏。

  据2023年公开资料显示,河南省受水区地下水位平均回升 0.95 米;河北省受水区浅层地下水位回升 1.41 米;北京市全市人均水资源量由原来的 100 立方米提升至 150 立方米,自来水硬度降低至 120 毫克每升;沧州地区 400 多万人告别高氟水、苦咸水……

  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深入推进,这项跨越数千公里、惠及亿万民众的宏伟工程,正在逐步展现其历史性的成效。从水源地的严格保护到沿线的水质监测、污水处理,每一个环节都承载着国家的战略考量和对人民福祉的深切关怀。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