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水产品“跃”出海上漳州

水产品“跃”出海上漳州
2024年06月11日 08:01 东南网

  东南网6月1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杨凌怡)日前,记者从漳州市海洋与渔业局获悉,漳州2023年水产品总产量达219.82万吨,增速位居全省第一。

  近年来,锚定“海上漳州”建设目标,漳州从种苗抓起,向深海养殖发力,以融合破题,壮大现代渔业产业体系,打造百亿级“蓝色粮仓”。

  壮大“芯”动力

  天气放晴,在漳浦世倍水产的育苗车间,一串串三倍体牡蛎苗正被放进海水养殖池进行附苗。在显微镜下,三倍体牡蛎苗活力充足,快速游动。这是该公司去年通过验收的“世倍1号”福建牡蛎三倍体新品,是由遗传和倍性稳定的四倍体群体通过杂交生产而成的三倍体牡蛎苗种。

  漳浦世倍水产养殖合伙企业位于漳浦县佛昙镇轧内村,保种场占地面积26.12亩,育苗池总面积4043.52平方米,大港湾保种海区2000亩,保有四倍体和二倍体福建牡蛎亲贝10万斤以上。4月,企业通过考评获得了“省级牡蛎良种场”的牌子。至此,漳州共有12家省级水产良种场,数量居全省第一。

  如何成为省级良种场?漳州在种苗上下大功夫。

  “‘世倍1号’具有生长速度快、养殖周期短、抗逆性强、品质优良等优点,且肉质饱满、四季可食,价格是二倍体的2~3倍。”漳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高级工程师陈艳翠说。

  去年9月,福建省水产学会组织以厦门大学柯才焕教授为组长,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漳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和漳浦县水产技术站等单位有关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世倍1号”的养殖工作进行现场验收。自2020年以来,该产品累计在福建、广东和广西等地示范养殖10万亩以上,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近三年间,漳浦世倍水产与集美大学、厦门大学、台湾海洋大学及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累计培育销售优质三倍体福建牡蛎苗种6.5万亩、成品4500亩,拥有10多项牡蛎三倍体、四倍体及海产贝类专利技术。

  “渔业发展,良种先行。有了好的种苗,才能让渔业养殖产业更新迭代。”漳州市海洋与渔业局局长远洋告诉记者,为了壮大“芯”动力,漳州在“保、育、壮”三方面做足文章。

  通过在东山湾、诏安湾等主要海湾和大型水库增殖放流鱼、虾、贝类苗种约30.28亿尾(粒),联合省水产研究所共建“闽南渔业种质资源库”,解决种源对外依赖的“卡脖子”问题;探索良种繁育新路子,先后培育出“新吉富”罗非鱼、珍珠龙胆石斑鱼等新品种、新品系,推广养殖面积10万多亩,打破“一苗难求”的局面;进一步擦亮“漳州种苗”新名片,创建“中国鲍鱼种苗之都”和“中国蛤类种苗之都”,支持现有2047家水产苗种场提升创新能力,培育种苗龙头企业。

  拓深养殖域

  “漳州绿鳍马面鲀人工育苗实现规模化生产了!”这条消息传出,诏安县海洋与渔业局立刻组织专家前往诏安苗润水产公司,对该项目进行现场测产验收。通过听取汇报、现场抽样验收,最终确定企业培育优质苗种128.8万尾,规格整齐,巡游活泼,一致通过验收。

  “绿鳍马面鲀”乍一听很陌生,它还有一个别名叫“剥皮鱼”。早在20世纪70年代,它就成为沿海人餐桌上的常客,是我国重要的海产经济鱼类之一。曾经,我国的绿鳍马面鲀资源量十分充足,年产量最高可达30万~50万吨,是我国仅次于带鱼的第二大传统捕捞产品。到了20世纪90年代,因为过度捕捞、环境变化等原因,绿鳍马面鲀的年产量显著下降。

  2019年,绿鳍马面鲀的规模化人工繁育在山东突破200万尾,因其病害少、成活率高、养殖周期短,又兼具深加工价值,产业前景十分广阔。随着养殖技术的提升,如今,绿鳍马面鲀养殖产业逐步实现了从“北繁北养”到“南繁南养”“南繁北养”的转变。

  目前,诏安苗润水产公司绿鳍马面鲀人工育苗规模可达128万尾,预计在明年达到500万尾,解决该鱼种南繁之难。

  “试验中还发现,马面鲀能够适应深海网箱养殖,为下一步的深远海养殖提供了更多可能。”漳州市水技站的专家告诉记者。

  诏安湾外6号海域,靛蓝的海面上,一个个明黄色的“大环”相继下水。这些深海网箱采用分子键双层空间桁架钢结构,可抗17级台风,使用寿命达15年以上。

  “项目总投资4.43亿元,拟新建滤食性贝类养殖区500亩,藻类养殖区200亩,大型深水养殖网箱23口,建成后养殖总产量可达6000吨以上。”该项目的投资企业丹诏资产公司项目运营部负责人林怀宇介绍。

  近年来,漳州出台《漳州市发展深海装备养殖建设海洋牧场试点工作方案》《关于支持和促进深海养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等政策措施,为扶持和引导企业开发海洋牧场和深水网箱养殖提供助力。去年,漳州在龙海海区、宫前湾、诏安湾新建深水抗风浪网箱60口,新增水产品产量950吨。

  走上“融”赛道

  在向深蓝进发的同时,漳州的渔业也搭上“网络特快”,端上了更多的餐桌。

  东山岛东南端的陈城镇澳角村,近几年的名头响亮起来。“全国文明村”“全国最美渔村”“福建省金牌旅游村”等称号让澳角村一跃成为旅游热门目的地。

  彼时,这个位于海岛之南的小渔村,以讨海作为主要产业。随着近海资源的日益枯竭,传统捕捞业已经无法适应现有的发展形势,亟待转型“破局”。

  作为最早一批“触电”的讨海人,渔民沈志辉将自己的渔船卖掉,“上岸”做起了电商。

  “在电商平台上,你的海鲜品质只要够好,就不愁卖不出去。”2014年,沈志辉招待了来自外地的朋友,他们对于当地的海鲜赞不绝口,并建议他把本地海鲜放到网上卖,让澳角的海鲜“走”上外地的餐桌。2015年,沈志辉自学了“淘宝大学”课程,开启电商之路。目前,日订单近百单,年营业额近千万元。

  品质优良的海鲜产品、实惠的价格、便捷的物流网络,让澳角村的发展走上了全新赛道。2023年,澳角村社会生产总值15.5亿元,村集体收入147万元,人均纯收入5.58万元;澳角村的100多家电商企业,创造了4亿元的年销售额。

  通过电商、旅游多点开花,探索“渔旅”融合的全新业态。目前,漳州市共有省级“水乡渔村”22个,培育了东山陈城澳角村、诏安梅岭田厝村、漳浦佛昙东坂村、古雷霞美北江村四大省级特色(渔业)亿元强村。

  “锚定‘海上漳州’建设目标,我们着力构建完整完备的现代渔业产业体系,为渔业现代化贡献漳州力量。”远洋说。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