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深耕蓝色国土 壮大海洋经济

深耕蓝色国土 壮大海洋经济
2024年06月12日 02:55 光明网-《光明日报》

  【一线讲述】

  编者按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海洋经济前景广阔,在扩大内需、保障粮食和能源安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我们约请一线工作者,从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海洋生态保护、海洋科技创新等角度讲述经历与感受,共同展望海洋经济发展新图景。

  大海深处 蕴藏无限机遇

  讲述人:海兰云海底数据中心项目总经理 蒲定

  在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的清水湾水下35米左右,多个海底数据中心数据仓正在安稳地工作着。

  2023年3月,全球首个商用海底数据中心在陵水正式投入运营,填补了我国在海洋工程与数据中心新基建融合发展领域的空白。

    在南海流沙湾,运输船游弋在“海威二号”周围。新华社发在南海流沙湾,运输船游弋在“海威二号”周围。新华社发

  为什么要将数据中心设置在海底?数据中心是数字经济时代必备的基础设施。数据中心的服务器在运行过程中会散发大量热能,需要一套复杂的制冷系统来降温,这个过程会消耗大量电能。特别是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因此解决数据中心高速增长带来的高能耗问题迫在眉睫。

  将数据中心建在海底,利用天然的巨量流动海水对数据舱设施进行散热,可以降低数据中心在制冷环节所需的能耗,同时几乎不消耗淡水资源。据我们计算,与传统陆地数据中心相比,海南海底数据中心一期项目每年可减少2720吨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种植了148633棵树;每年可节约淡水3万立方米,相当于14.2个标准游泳池水量总和。

  长期以来,海南岛内的陆地数据中心发展面临能源短缺、淡水和土地资源有限、台风高发等问题,海底数据中心为海南信息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目前,首个海底数据仓为海南省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打造了支撑底座。陵水是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国际海缆登陆站所在地,海底数据中心可利用现有的国际海缆辐射亚太信息高速公路,结合海南自由贸易港“数据安全有序流动”政策,在未来承接更多的跨境数据业务。

  海底数据中心建设并非互联网通信技术和海洋产业技术的简单叠加,而是需要这两种技术在建设过程中慢慢相互融合、相互吸收、相互催化。例如,作为创新型海洋装备,海底数据舱装有大量精密的数据元件,需长期承受外部海水压力,存在非常大的技术挑战。未来,伴随着一系列技术突破,海底数据中心将整合更多海洋经济产业链的上下游资源,从而促进更广泛区域“海洋经济”的发展。

  大海之下蕴藏无限机遇。当“海洋经济”遇上“数字经济”,新的海洋业态正向我们敞开大门。

  山腰盐场 颜值“出圈”

  讲述人:福建泉州市泉港区山腰盐场党委宣传委员 刘少伟

  初夏时节,来我们山腰盐场看一看,你会看见成片的盐田星罗棋布,就像一块绚丽多彩的调色板,独具特色的景观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山腰盐场,位于有着“中国海盐文化之乡”之称的福建泉州市泉港区,是福建第二大国有盐场、最大的高端绿色食盐(载体盐)生产和出口盐基地。

  说起山腰盐场的产盐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至今已有220多年。2022年,山腰海盐传统晒制技艺入选第七批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观众在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的国家海洋博物馆参观。新华社发观众在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的国家海洋博物馆参观。新华社发

  这一粒粒优质原盐是如何生产出来的呢?在唐、宋时期,制盐采用煎煮法。到了元代,山腰盐民已创造海盐淋卤滩晒技术。明代,比较完整的坎(结晶池)晒工艺形成。清代,山腰沿海已普遍建立滩晒盐田。其日晒法制盐主要由纳潮、制卤、结晶、扒收和归坨5个步骤完成。

  说到制盐,最让我们骄傲的就是山腰海盐的制作工艺。其制作工艺繁复,经纳潮、蒸发、结晶、归坨、筛选、加工等多个步骤。目前,我们的海盐生产,主要依靠大自然的阳光、风力,让海水层层筛滤、蒸发、人工旋盐,历时多天自然结晶而成。“七步走水”“盐耙旋盐”“小坨淋卤”……每一个步骤都天然传统。

  体量巨大的海盐产业富裕了一方百姓,以“天空之境”著称的巨大盐田吸引了各地游客。近年来,从盐制品到盐田风光再到盐工艺品,山腰盐场的颜值越来越出圈。我们将持续深耕精耕海盐文化特色,在助力泉州海洋经济发展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智慧港口 释放向海发展新动能

  讲述人:辽港集团大连集装箱码头智能操作中心操控员 吴迪

  港口是连接海洋与陆地的重要枢纽,也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作为东北首个由传统集装箱码头升级改造而成的自动化码头,“大窑湾·智慧港口2.0”项目正持续推动港口数字化迭代升级,释放出智慧和绿色发展的澎湃动能。

  在大连集装箱码头三区内,一辆辆自动驾驶的无人集卡行至岸桥下,自动对位。远程操控的吊装设备呼啸往返,将各色集装箱抓取、放置在无人集卡上。装载完成,无人集卡随即驶入迷宫般的堆场,将集装箱“交”给自动化轨道吊。

  2022年12月,“大窑湾·智慧港口2.0”项目“智能操作、智慧运营、智链生态、智感环境”四大领域100个子模块测试全面通过,大连港集装箱码头从传统集装箱码头转型为拥有四项“智脑”的智慧港。自此,我们的工作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以前需要在四、五层楼高的高空作业,爬上爬下,并且俯视操作。现在,坐在办公室内,对着电脑屏幕操控手柄就能完成作业。工作强度的减轻和工作环境的改善大大延长了特殊工种的职业寿命。

    工人在“海洋石油982”半潜式钻井平台上拉住吊笼,准备运送工友去作业。新华社发工人在“海洋石油982”半潜式钻井平台上拉住吊笼,准备运送工友去作业。新华社发

  随着“无人集卡+自动化轨道吊+远控岸桥”自动化作业场景的深入应用,码头生产实现了提质增效。自动化轨道吊不再受一对一人工操作的限制,可以24小时不间断工作。在系统的智能算法下,到港的集装箱会被自动分配到堆场内最优位置,减少作业时在同一场桥下排队等候的时间。系统上线运营后,岸桥单机作业综合效率提升5%,单船作业效率提升9%,外来拖车在港时间缩短近20%。

  同时,通过智能化系统的数据分析和挖掘,我们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客户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解决方案。2023年9月,辽港集团物联建设完工,6900余个物联网终端设备连接,大连集装箱码头三区实现5G网络覆盖,为港口智能化注入了新的动力。在自动化的基础上,“大窑湾·智慧港口2.0”还实现了绿色升级。随着清洁能源的应用和新能源无人集卡车的运行,港口的碳足迹逐渐减少,周边空气质量有了明显改善。码头内设置3个室内及1个室外环境监测点,对涉及码头水、电、空气、气象、潮汐等五大类环境要素数据进行全面集成、全面感知和智能控制,用“智慧+绿色”赋能港口高质量发展。

  碧海泥滩化身“金山银山”

  讲述人:天津市滨海新区寨上街道办事处主任 宗焕明

  渤海湾畔的“滨城”寨上,风光旖旎、碧波万顷,长达14.8公里的海岸线勾勒出一幅壮丽的画卷。

  寨上,因唐太宗曾在此安营扎寨而得名。这里海洋文脉悠久,盐渔文化深厚,历史遗存星罗棋布。这片土地上,诞生了融合海上渔民独特传统和戏曲武术表演的汉沽飞镲。在这里,每个人都能将飞镲舞动得如龙般矫健,每一处街景都有雄健昂扬的力量。

    在平潭海峡公铁大桥所处海域,福州工务段工人出海巡检。新华社发在平潭海峡公铁大桥所处海域,福州工务段工人出海巡检。新华社发

  近年来,我们统筹做好海洋生态保护和海洋资源开发。通过牡蛎礁修复工程、增殖放流鱼虾蟹苗等措施,大神堂国家海洋牧场示范区的生物多样性指数由1.69提升至2.92,渔业资源平均增加了37.6%。而退养还滩和退养还湿等措施,让湿地面积显著增加,自然岸线保有率显著提升,重点生物物种种群数量稳定增长。良好的生态环境为鸟类筑起了温馨港湾。

  我们积极探索从“碧海泥滩”到“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我们着力打造品牌,推动产业升级,通过“盐渔联产”,津沽鳎目、津沽盐汪子虾等特色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培育示范企业,推进海水资源零排放利用,北疆电厂、汉沽盐场联动建成“六位一体”循环经济产业链,年提高盐产量50万吨,海水淡化日产20万吨;挖掘特色资源,推进亲海空间改善工程,建设15公里的海堤生态廊道。2023年,全村旅游收入增加50%以上,百姓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节节攀升。

  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海洋生态保护、百姓共同富裕和盐渔文化传承”有机融合的绿色发展之路,着力将京津冀“美丽海湾”逐步发展成生态保护试验区、文旅休闲目的地、渔民增收致富港。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方曲韵、王晓樱、王轩尧、冯家照、高建进、吴琳、刘茜、董山峰 光明日报通讯员 金永成、李梦、秦至)

  《光明日报》(2024年06月12日 07版)

  [ 责编:李伯玺 ]

海洋海南省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