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我在贵州当“gai溜子”①|敢信,居然在青岩穿越了!

我在贵州当“gai溜子”①|敢信,居然在青岩穿越了!
2024年06月12日 10:12 新浪新闻

  

  写在前面:

  这两年,Walk(徒步)一词以一种独特的松弛感,逐渐在年轻人间流行起来。当它与City(城市)、Country(乡村)关联后,成为人们逃离焦虑,向外寻找自由的新形式。

  若将前缀冠以“贵州”,并以徒步的方式穿行于这片土地的大街小巷,那目之所及,将是黔地独有的历史人文风貌,亲身所感,亦是藏于街市的人间烟火气。

  首站,将走进有着明清两代军事重镇之称的“青岩古镇”,以第一视角沉浸式感受,经数百年沉淀后,留存于世的街巷之美、人文之秀。

  从高空俯瞰的青岩古镇

  一砖一瓦一铺中,寻青岩非遗之美

  青岩古镇,位于贵阳市南郊,因屯兵而建,始于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历史上,是连接川、滇、湘、桂的重要通道之一,战略位置显赫,被作为军事要地,用以防御外敌和巩固边疆安全。

  古时,因其周围多青色岩石,故得名“青岩”。至今,镇内仍保存有较为完整的古城墙、城楼等军事遗迹,见证了其作为军事堡垒的历史角色。

  百年间,经多次修筑扩建,土城垣改为石砌城墙,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现存南门和北门。我自北而入,当穿过城门的那一刻,仿佛穿越时空隧道,眼前的景象渐渐与想象中的历史画面重叠。

  青岩古镇街景

  一錾一刻间,历史流光溢彩

  北城门,亦被唤作玄武门,重檐歇顶,木构架支撑起一片青灰瓦面,古韵盎然。跨过最外这道古门,石板路便在脚下延伸,向远望,古街两侧,明清时期的建筑错落有致,石板路两旁,是琳琅满目的店铺和作坊。

  特色打糕的摊位前,大姐手法娴熟地敲打着糯米团,几步之外,年轻的店主热情地向游客介绍苗族纹样,旁边小作坊内,偶尔传来手工艺人的“叮叮”的敲打声,游人络绎穿行其中,与商贩共成一景,热闹非凡。

  青岩古镇街巷内,路边商铺的银匠师傅正在锤打制作银饰

  一步一景,边走边看,抬头可见古朴的木质招牌,低眉则是厚重的石板路。一边是古旧的屋檐低垂,另一边则是新漆的招牌,新铺子与老街道形成强烈对比,老手艺与年轻人共存一处,看似古今交错,却又莫名和谐。

  继续向前,步行数百米,从主街左转,几步脚程,我便到了一处复合艺术空间,门前青灰石墙上,错落写着“百无一用”“银饰工坊”等字样。

  走进后得知,这里集书店、咖啡、银饰体验于一体,其中,银饰体验工坊的主理人名叫卢贵化,是高坡苗族银饰制作技艺市级传承人,也是青岩古镇祥云纹饰的创始人。2019年,入驻青岩古镇状元街7号。

  卢贵化(右)向记者讲授银饰制作方法

  一头卷发,配上简单宽松的灰色系穿搭,卢贵化透出一股浓厚的文艺气息,从长满茧子的双手来看,经年累月,留下了明显的握锤篆刻痕迹。

  “从事这行几十年了,银饰制作技艺我一直遵循古技,但想要在现代活下来,在造型的创新上,还是得下一番功夫。”聊到熟悉领域,卢师傅很是兴奋,分享了许多心得体会。“百闻不如一试,得亲自体验,才知银饰制作技艺作为非遗的独特魅力。”

  在他指导下,我细致地感受银饰制作的每一道工序,也深刻地体会到,这些步骤不仅考验着匠人的技术,更是一场心手合一的修行。

  记者体验银片锤打过程

  首先,是造型。“让心中的想象跃然于银上,无拘无束,万物皆可成形。”遵照卢师傅的建议,我右手握笔,左手按住方寸银片,决定以线条概括稻穗纹样,寓意着希望。

  笔尖游走在银面上,也就几分钟,一簇簇简形稻穗便跃然而出。紧接着,我拿起小巧的篆刻刀,沿着事先描绘的线条,一刀一刀地精心雕刻。他说,每一下刀,都要精准而有力,既要保持线条的流畅,又要不失细腻之感。

  在而后锤打的环节,每一次锤击都让稻穗的形态更加立体,光影在起伏的纹理间跳跃,仿佛赋予了银片生命,使其渐渐呈现出预想中的生动模样。

  卢贵化教学银饰银饰制作技艺

  烧制时,银片在高温下泛起幽蓝的光泽,这是氧化层形成的迹象。师傅提醒我,火候的掌握尤为关键,多一分则过,少一分则不足。“功成,真的不是一天两天。”我不禁感叹。

  最后,经洗银、抛光等一系列繁琐而精细的操作,我手中的银片已然蜕变成了一件蕴含个人情感与故事的饰品。“挺不错的!”卢师傅在一旁微笑点头,是对我这个初学者努力的认可,也是对传统工艺传承的欣慰。

  玫瑰糖,用心意制成非遗“名片”

  走出银饰工坊,逛至古镇的一隅,一股混合着浓厚的玫瑰与蜜糖香飘至鼻腔,抬头望,“黄家玫瑰糖”字样的店铺出现眼前。

  罗文芳(左)向记者讲解黄家玫瑰糖传承历史

  在到青岩古镇之前,便听闻过青岩的玫瑰糖。据说,这黄家玫瑰糖有着三百多年的历史,由江西移民带来的古老技艺。

  黄林声,是这项技艺的第九代传承人,与他的爱人罗文芳共同守护着这份跨越了三个世纪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他们的儿子,则作为第十代接班人,继续着这份“甜蜜的使命”。

  黄家玫瑰糖

  “哇,好香!”走进黄家工坊,闻着空气中弥漫着玫瑰与糖的香气,我忍不住感叹。听罗文芳阿姨说,青岩玫瑰糖制作技艺在2009年入选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作时,选料严苛,步骤繁复。需经选料、发酵、打浆、熬糖、拉糖、包馅、切糖、上引子等十余个步骤后,才得以成品。

  制作过程中,玫瑰花瓣与糖充分融合,仿佛是自然界与人工智慧的巧妙联姻,它们在锅里缓缓舞蹈,最终化为琥珀色的糖液,晶莹剔透,香气四溢,出锅后还会加上黑芝麻、白芝麻,为糖品更添一层复合香气。

  包装好待售的黄家玫瑰糖

  “有人爱吃、会买,我们的非遗才会真正传承下去。”罗阿姨笑呵呵地说,不少客人都会从各地慕名而来,品尝这一口“青岩味道”。我随即拿上一颗,放入嘴,在咀嚼中感受,玫瑰、芝麻与糖浆,融合又化解后,迸发的甜蜜滋味。

  在阿姨的讲述中也了解到,如今,黄家玫瑰糖不仅在当地享有盛名,更通过现代化的销售渠道,将这份来自青岩的甜蜜分享到世界各地,成为古镇文化的一张甜蜜名片。

  青岩古镇街景

  一碗糕粑稀饭 尽显黔味软糯与香甜

  据传,晚清时期,有位从宫里逃出来的御厨落难流落到青岩,谢家的外祖父对其伸出援手,御厨为感谢救命之恩,便将糕粑稀饭制作技艺交给了谢家。

  谢家后人在传承过程中,不断研究开发,演变成如今的青岩古镇的特色小吃青岩糕粑稀饭。

  漫步在青岩古镇的青石板路上,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而那一碗碗糕粑稀饭,就像小镇的符号,不经意间映入眼帘。元心琴奶奶,一位60多岁的老艺人,她的双手在岁月里翻飞,已与这糕粑稀饭相伴二十余载。

  正在蒸制中的糕粑稀饭

  初见她时,阳光正好,她正低头专注地蒸制糕粑,展现出岁月沉淀后的熟练与从容。原来,这门手艺是从长辈那里学来的,最初只为家人制作。2005年,随着古镇旅游的兴起,元奶奶成了第一批响应号召,开设商铺的人,她决定将这份家传的味道,分享给更多远道而来的朋友。

  她说,制作糕粑稀饭,工序考究,需要先蒸熟糕粑,再以滚烫的热水激发出藕粉的香甜,两者相遇,瞬间凝结成一碗细腻的糊状。而后,还要在上面撒上玫瑰酱、葡萄干、花生碎、红枣碎等多种辅料,使得这碗糕粑稀饭不仅色泽诱人,口感层次也更加丰富。

  加入各种坚果搅拌后的糕粑稀饭

  接过元奶奶刚做好的这碗糕粑稀饭,我迫不及待想要一品这口软糯滋味。

  刚刚入口的时候,糕粑软糯适中,拌和藕粉的清香扑鼻而来。再细细品尝,里边的坚果碎混合起来,这种咀嚼感十分复合,滋味浓郁,旁边的外地游客直言:“好吃,有一种贵州特色八宝粥的感觉!”

  “现在,糕粑稀饭已经成为我们青岩留住游客味蕾的一道必不可少的小吃。”看着自己制作的一碗碗美食,被各地的游人喜爱,元奶奶笑容满面。

  记者穿行于青岩古镇街道

  吃完糕粑稀饭,又寻着味道品青岩猪脚、吃特色米豆腐,看蜡染制作,一路上,尝美食、体验非遗技艺,感受到古镇里极高“非遗含量”,实在是新奇有趣又畅快淋漓。

  从军事重镇到文化名镇,再到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青岩古镇如同一本缓缓翻开的历史书卷,每一页都记录着变迁与坚守。明清时期的烽火早已远去,留下的却是更加深邃迷人的文化底蕴。

  从高空俯瞰的青岩古镇

  在这里,新奇与传统交织,趣味与深刻并存。青岩古镇,以它独有的方式诠释着“古今交融”的魅力。

  一趟青岩之旅,仿佛穿越古今。

  屏幕前的你,想来吗?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文/周雅萌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