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文化中国行】古韵今风,百年排灯展新颜 ——“走进丹噶尔古城”系列报道之四

【文化中国行】古韵今风,百年排灯展新颜 ——“走进丹噶尔古城”系列报道之四
2024年06月13日 07:02 青海日报

  

大胆创新让湟源排灯焕发出新的生机。辛元戎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一支素描笔,一把尺子,一张画纸,如果没有其他事情打扰,青海大美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湟源县排灯传承人之一的吴海成可以在画桌前待大半天。时间流逝,随着笔尖在纸上快速滑动,在吴海成笔下一幅颇具现代气息的排灯设计图跃然纸上。

  在湟源县排灯保护传承基地,排灯匠人贺存玉也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从制作排灯框架,到雕刻框架,上漆美化,再到最后的组装,贺存玉细细打磨、慢慢雕刻,最后在他的悉心组装下,一架独具湟源特色的排灯逐渐成型。

  排灯,也叫牌灯,它是“环海商都”丹噶尔商贸繁盛的标志之一。2006年,排灯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湟源县也因此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排灯艺术之乡”。

  时值盛夏,漫步丹噶尔古城,我们用脚步丈量古城的纵深,在古城数百年的历史长卷中寻找独属于湟源排灯的过往。进入拱海门,古城内一步一景,东行百余米,抬头便能看见数架湟源排灯横跨主街之上,灯箱上是“四大名著”的部分经典内容和“二十四节气”的故事。

  老湟源人、文化学者张秉全说,湟源排灯起源于清代中期,它的前身是商铺为招徕夜间生意而制作的广告牌,故而排灯也叫“牌灯”。所以,最早的湟源排灯有着另一番模样。

  虽然无缘亲眼得见清末丹噶尔商贸繁盛时,数百架各具特色的排灯照亮古城时的景象。但从历史的记载和遗存中,仍能管窥一豹。

  据有关史料记载,自清以来丹噶尔民族贸易繁荣昌盛,京、津、山、陕等地的商客及英美等国的商人相继涌入丹噶尔,争相开设商铺和洋行,这不仅促进了丹噶尔经济的繁荣,他们也将故乡先进的文化艺术带到了丹噶尔。起初,商店制作排灯,只为招徕夜间生意,让店铺看起来更加醒目。后来随着丹噶尔商贸日益发达,各大商号开始攀比,牌灯样式越来越多,数量越做越多、规模越做越大,人们只好把牌灯排起来摆放,于是牌灯演变成了排灯,并逐渐融入丹噶尔的年节灯展,成了年节灯会的主角。

  回想当时,每当夜幕降临,各大商行一起点亮牌灯,整个街道灯火辉煌,光影交织下的古城,定是美轮美奂,闻名西北。

  “初时,湟源排灯的造型根据店家的喜好各具特色,有纱灯、宫灯、彩灯等,后来工匠在制作排灯时大胆创新,他们广泛吸收各地彩灯的制作原理和优点,有机融合木工、雕刻、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并加入湟源县各民族文化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湟源排灯。”张秉全说。至此,湟源排灯完成了从一件实用灯具到艺术品的华丽蜕变。

  了解了湟源排灯的历史脉络,有游客难免心生遗憾,盛夏来丹噶尔古城游玩,似乎错失了春节期间湟源排灯照亮古城的流光溢彩。其实不然,因为如今的湟源排灯有了新样态、新发展,其精彩的呈现方式并不逊色于春节灯展。

  闲暇时,吴海成就会绘制各式各样排灯的设计图。在他的笔下,立柜式、中堂式、屏风式、影壁式的排灯各具特色。

  从事相关产业四十余年,吴海成和湟源县许多排灯传承者一起,对传统排灯进行了技术革新。电、光、声等现代技术取代了蜡烛、灯火。新型材料的使用更环保、更轻便。悬挂式、立柜式、屏风式、中堂式等的样式,让排灯更美观、更实用。除了绘画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如今的排灯上又增加了堆绣、刺绣、皮影、剪纸等艺术形式,内容上精选具有教育意义的典故、传说和反映当地自然风貌、文物古迹及民间故事等。

  “湟源排灯是祖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之一,这项传统非遗要发展和传承,需得适应市场、走进生活,向着经贸型、民用型、城市景观型等多领域发展。”吴海成说。现在的湟源排灯早已从公益性、开放性的公共场所走进了千家万户。

  二百余年岁月悠悠,排灯是丹噶尔古城商贸繁盛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如今,湟源排灯这一兼具艺术性和实用性的高原民间艺术早已趁势起航,展现出了新的生命力。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