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高质量发展看甘肃】格桑花开出幸福香

【高质量发展看甘肃】格桑花开出幸福香
2024年06月12日 19:26 新浪新闻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万及敏 王宇晨 尹黛 景永鹏

  甘南藏族自治州,如同一颗明珠镶嵌在甘肃西南部。

  这里,多民族聚居,多文化融合。

  2023年,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甘南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0.8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0%。

  经济发展上台阶,当地各族群众生活面貌焕然一新。近年来,甘南州积极探索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打造优势特色产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一幅生活美、环境优、产业兴的幸福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新期待

  在甘南州合作市舟曲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见到卡代时,她正俯下身子,认真填写着一张心愿卡:我想要一个语音播报的血压计。

  “她是社区的低保户。”社区党委副书记丁秀琴介绍说。

  卡代的家庭情况比较特殊。几年前,丈夫因病去世,婆婆因病在床,孩子还小,她是家中唯一的劳动力。

  “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变。”说起现在的日子,卡代露出了一丝笑容。原来,考虑到卡代家的情况后,社区第一时间帮助她申请了最低生活保障补助,帮助渡过难关。

  为了方便卡代照顾家人,社区聘她为保洁员,增加家庭收入。工作中,卡代获得了居民们的一致好评。“心思很细,又热心肠。干活踏踏实实,边边角角都能被她发现。”社区联户长鲁云安说。

  日子向着阳光前行,生活也有了盼头。这一切,离不开舟曲路社区“0941”直通车方案带来的温暖。

  丁秀琴说,舟曲路社区是个多民族大家庭。社区居住着藏、汉、回等民族,约占总人口的60%。近年来,为进一步优化舟曲路社区服务模式,提升党员服务城市新理念,打造社区服务城市新亮点,点亮基层服务城市新特色,社区制定打造了“0941”直通车党建品牌方案。

  “党建引领服务群众,通过‘0距离’方式,以社区服务中心集中办理、入户走访等形式拉近服务群众的距离,设置了蓝盾行动、书香行动、圆梦行动等9大服务载体,以党员带动、社居互动、共建联动、社工推动的四轮驱动模式,按内容和要求派单四支队伍去落实开展社区相关服务和活动。最后‘1’站到点,居民反馈,根据满意度调整服务内容。”丁秀琴说。

  要把群众的日子放在心上。近年来,甘南州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持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产业旺

  “木耳镇”,闻其名便可知,这里因独特的地理条件,盛产高品质木耳。

  初夏时节,正是甘南州卓尼县木耳镇木耳菌棒入棚挂棒的好时节,俯瞰大峪河,一座座温室大棚星罗棋布,木耳镇农户纷纷抢抓农时开展木耳种植工作,全面开启2024年木耳增收之路。

  走进卓尼县扶东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木耳种植基地,一个个白色菌棒整齐“列队”,大家正忙碌地将菌棒挂到立体棚架垂悬的尼龙绳上,一行行、一排排的木耳菌棒首尾相连,十分壮观。

  “按件计费,多劳多得,一天能挣150元。”正在娴熟采摘木耳的群众张全海说,能在家门口挣钱,让他十分满足。

  “我们租了35座大棚,菌棒基本已经全部进棚了。前几天挂的菌棒木耳长势非常好,今年是个丰收年。”看着棚内一排排整齐排列的菌棒,扶东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监事年旭东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群山环绕,江水相依,卓尼县优越的生态条件,赋予了食用菌良好的生长环境。过去5年,卓尼县依托资源禀赋,确定了以食用菌为主的“五个万亩”产业发展格局,其中食用菌产业发展“一马当先”。截至2023年,卓尼县新建2000多座食用菌种植大棚,引进美石菇源、菌味生态、纳朵朵等龙头企业开展木耳产品研发、加工销售,形成“菌棒生产+基地种植+加工销售”链式发展模式,食用菌产业产值达到2.8亿元,全产业链带动5680户9950名当地群众就业,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

  随着食用菌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选择到卓尼参与这场“食用菌盛宴”。2022年,纳朵朵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通过招商引资落地卓尼,依托食用菌产品研发迅速成为卓尼县食用菌产业龙头企业。

  “纳朵朵研发出木耳软糖等深加工产品,在市场很受欢迎。去年我们种植了100多个大棚食用菌,今年又新增70个大棚。之所以敢大胆尝试,是因为前期有政策扶持,而且销路不用担心。”公司技术总监梁国亮说,通过产品深加工,卓尼木耳远销全国各地,走上了千家万户的餐桌,品质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每年木耳成熟季,都会有来自北京、广东、湖南等地的大量客商来到卓尼。

  生态兴

  在青藏高原东端,甘南州玛曲县境内,奔流不息的黄河蜿蜒433公里,形成了闻名于世的“天下黄河第一弯”。

  作为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玛曲县拥有天然草原1335万亩、湿地562.5万亩,水源补给量占黄河源区总径流量的58.7%,是名副其实的“黄河之肾”“中华水塔”。

  然而,受自然及人为因素影响,昔日丰茂的玛曲草原出现草场退化等问题。

  2021年起,甘南州全面启动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总治理面积63.45万亩。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气候寒冷、植物生长期短、自然条件严酷等原因,治理难度大。”玛曲县自然资源局生态修复办科员马春林告诉记者,经过多年的试验、示范和总结,玛曲县探索出了“整地+植灌+草方格+施肥+土质改良+人工种草+围栏”的模式。

  在距离玛曲黄河大桥不远的“2023年度玛曲县沙化草地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现场,相连成片的草方格中,一株又一株高原柳迎风挺立,与早熟禾、垂穗披碱草等牧草一同将沙土牢牢锁在黄河岸边。

  “这里是沙化治理点?”面对记者的疑问,马春林拿着一本图册介绍:“你看,这是治理前后对比图,参照物就是那座黄河大桥。”

  如果不是两张照片取景完全一致,很难想象眼前这片草场以前是一片沙滩。“这地方曾是高达10余米的沙丘。去年我们通过整治沙丘、覆土种植灌木和草种,实现了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减少了入黄泥沙量。”马春林说。

  为进一步保护草原,玛曲县建立起“县、场、站、护林员”四级林草管护体制,聘用生态护林员1350人、草原管护员80人,覆盖所有行政村。护林员仁青自从2022年成为草原管护员,700亩的牧场,他每天都要巡护一遍,风雨无阻。说起草原,他满含深情:“草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保护草原是我们应尽的义务。”

  数据显示,玛曲县截至目前已累计治理沙化土地37.19万亩,治理“黑土滩”型退化草地122.52万亩,草原植被盖度达98.4%。当地土地持续沙化的趋势基本得到控制,沙化面积不再增加,趋于稳定状态。

  流动沙丘披上绿装,沙化草地盖上绿毯,道路两旁掀起绿浪……站在玛曲黄河大桥极目远眺,绿意盎然、草木繁盛。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