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追寻革命圣地的“红色密码”

追寻革命圣地的“红色密码”
2024年06月13日 08:41 新浪新闻

  延安,中国革命的圣地、新中国的摇篮。党中央在延安战斗生活了13年,培育形成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红色资源,吸引着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民奔赴而来。

  回延安,再出发。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初夏时节,人民网记者奔赴延安,在它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寻找这片热土被人追寻的精神密码。

  往事留痕,岁月如歌。奔赴延安,心潮腾涌。

  一把镢,赓续红色基因

  南泥湾,位于延安城东南45公里处。这里绿水青山,风吹稻浪。

眼前的南泥湾,稻田青青,如诗如画。人民网记者 贾凯璐摄眼前的南泥湾,稻田青青,如诗如画。人民网记者 贾凯璐摄

  “只要认定的事儿,再苦再累也要坚持。”今年79岁的侯秀珍老人端坐在轮椅上,白发苍颜,与记者相握的双手,粗糙却温暖,深深的皱纹和舒展的眉头中,藏着许多故事。

  侯秀珍的公公刘宝斋是三五九旅七一九团九连副连长。1941年春,三五九旅开进南泥湾,刘宝斋和战友们一把镢头一把枪,让昔日“烂泥湾”变成了陕北“好江南”。

  “他深爱着这片土地,他要把南泥湾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给全世界听。”侯秀珍回忆道,新中国成立后,刘宝斋放弃进城工作的机会,继续扛起“老镢头”,与南泥湾的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讲了一辈子关于南泥湾的故事,直至1984年去世。

  在刘宝斋的言传身教下,侯秀珍全身心投入到南泥湾的发展建设中,继续将南泥湾的故事讲下去。

  从村主任到乡镇干部,从修路、建校、退耕还林到弘扬南泥湾精神……侯秀珍一直有着一股不认输的劲儿。

  曾经的南泥湾村,基础条件落后,村里孩子上学,都要蹚过一条小河,步行到五里外的村子。为了解决孩子们的上学问题,侯秀珍决定“自力更生”建小学。

  砖匠烧砖、石匠箍窑、木匠打课桌……在侯秀珍的带领下,村民们有技术的出技术、有力气的出力气,齐心协力干起来。1982年,南泥湾村终于有了自己的小学。

  1999年,延安开始大规模退耕还林,侯秀珍带领村民,扛起镢头上山种树,为荒山披“绿装”。

  从父辈开荒到后辈种树,南泥湾的“老镢头”见证了波澜壮阔的南泥湾大生产,也记录着一个家庭的家风传承;从“倾听者”到“讲述者”,侯秀珍一遍遍讲着熟稔于心的南泥湾故事。

采访结束,侯秀珍老人目送我们离开。回头泪目,拍照留存。人民网记者 贾凯璐摄采访结束,侯秀珍老人目送我们离开。回头泪目,拍照留存。人民网记者 贾凯璐摄

  每年,来听侯秀珍讲故事的人不计其数,她自己负担茶水费。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之年轻时劳累过度,老人腰疼腿疼的症状越来越严重,身体一天不如一天。

  “女儿总是让我去城里住,我怎么舍得离开这里啊。”侯秀珍说,“我不能离开南泥湾,只要我还能动,就要把南泥湾的故事讲下去。”

  一面旗,讲述红色故事

  “那面不能倒下的旗帜,就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象征。”来自北京的魏先生在观看完红秀《延安延安》后表示,当听到“栓柱,扛旗”的呐喊时,他的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

红秀《延安延安》演出现场。人民网记者 贾凯璐摄红秀《延安延安》演出现场。人民网记者 贾凯璐摄

  今年25岁的庞韵曦,在《延安延安》中扮演女主角,谈及对角色的认知,她表示:“触动心灵。”

  “演的时间越长,我们对角色的感悟就越深,更能深刻感受到先辈们的坚守与执着。”庞韵曦表示,为了更加生动地展现那段峥嵘岁月中先辈们的形象,她和其他演员反复琢磨每句台词背后的情绪变化,用心演绎每个动作抒发的真挚情感。

  据介绍,《延安延安》自2016年首演至今,已累计演出近2600场,演出以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历史为主线,全面展示延安时期的峥嵘岁月。

  红色演出打破时空距离感,让历史“常”相见;革命遗址串珠成线,让信仰“可触摸”。

宝塔山叠翠如诗,延河水畔,草清岸绿。人民网记者 邓楠摄宝塔山叠翠如诗,延河水畔,草清岸绿。人民网记者 邓楠摄

  初夏时节,宝塔山漫山青木,叠翠如诗。“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雄伟的宝塔旁,或几人或一组又或一个团体,大家肃立于鲜红党旗前,高举右手、表情庄重,重温铮铮誓言,坚定的信念在每一个宣誓者心中澎湃。

  来自陕西省直机关赴延安培训的一位学员表示:“在这里重温入党誓词,更显得意义非凡。”

  一面旗帜、一台演出、一处旧址、一种场景……人们在枣园、王家坪、杨家岭等革命旧址中感悟延安精神的点点滴滴,在《延安保育院》《延安延安》等一系列“文化+科技”的演出里获得情感共鸣,实现精神升华。

  今年1月初,国家文物局为6家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授牌。其中,延安是全国唯一一处革命文物专题类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如今,行走延安,各具特色的博物馆、革命旧址吸引参观者驻足停留,寻觅历史踪迹;各类红色主题演出架起时空桥梁,引领观众“常”见历史,勿忘延安精神。

  一本书,追寻红色信仰

  88年前,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来到延安,写下《西行漫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光明和希望。2024年初夏,来自安哥拉、古巴、越南、葡萄牙等国家的留学生和外籍人士“重走斯诺西行路”,奔赴延安,感知新时代中国。

保安革命旧址。人民网记者 邓楠摄保安革命旧址。人民网记者 邓楠摄

  志丹县红都街中段,保安革命旧址坐落于此。一颗老槐树扎根于院内,枝繁叶茂,如巨伞般撑起一片绿荫。

  依山而凿的一排窑洞质朴沧桑,一脚踏入,视线由明转暗,潮湿的土腥味扑面而来,瞬间仿佛穿越历史。一盘土炕、两盏油灯、三床粗硬的被褥、几只旧茶杯整齐摆放,“这也太简陋了!”参观人员忍不住感叹。

  “当时条件艰苦,没有凳子坐,就用树墩来替代。”在毛泽东旧居内,讲解员曹婷婷动情地说,“也就是在这孔窑洞里,毛主席坐在木墩上,接见了第一个进入陕北苏区采访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

依山而凿的一排窑洞质朴沧桑。人民网记者 鲁扬摄依山而凿的一排窑洞质朴沧桑。人民网记者 鲁扬摄

  “是什么样的希望,什么样的目标,什么样的理想,使他们成为顽强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战士呢?”88年前,斯诺带着这样的思考来到延安,在书中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在此刻,于此景,站在保安革命旧址前,外国留学生和外籍人士感慨万千,共产党人的信仰在此具象化。

  “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创造幸福生活,我想这就是延安精神中‘艰苦奋斗’的内涵。”来自安哥拉的留学生卫宇达感触良多,“作为在中国的外国人,我今天所看到的幸福中国,是革命者拼搏出来的,我希望这段历史被更多人看到。”

  “我希望再次来到中国。”来自古巴的亚瑟夫·阿南达表示,他会告诉自己的朋友们,来到中国不仅要去北京、上海等城市,还要来延安,来这里看看红色历史旧址。“他们应该了解,从那时起,中国是如何一步一步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

  曾经,成千上万青年奔赴延安;如今,无数中华儿女在此汲取精神财富。延安,何以令人如此追寻?

  “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这,或许就是答案。

延安延安延安市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