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文化中国行丨回望,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文化中国行丨回望,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2024年06月14日 22:06 海报新闻

  海报新闻评论员 张静宁

  有时候,我们总会渴望新鲜的感受,一片从未见过的美景,一首从未听过的歌曲。但是,新与旧,从来都是不断更迭,紧密相连,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相互碰撞,衍生出新的趋势。

  国潮,就是这样成为流行的。最初狭义上的国潮,人们将它理解成一种中式的服装和设计风格,在年轻人中风靡。但这两年,随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不断碰撞,国潮逐渐演变成了当代青年的一种自我表达和文化自信,它不再局限在时尚领域,它还是一种风尚、一种思想、一种新的文化形式。

  一

  说到国潮,人们最先想到的是中国风与潮流元素的结合,跨界、混搭让“国潮风”最先为人所知。中国李宁服装品牌在纽约、巴黎时装周的惊艳亮相,故宫与华熙生物的联名口红,是人们最初感受到的国潮风,将传统文化以更加现代、先锋的风格展现出来。

  其后,随着《中国诗词大会》《只此青绿》《中秋奇妙游》等文艺作品的出圈,国潮开始不仅仅局限于时尚消费领域,变成一种独特的审美主张。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和传承,国潮元素出现在各行各业中,开始成为一种传达生活新态度、触发情感共鸣的途径。

  今年,国潮的外延还在不断扩大,历史与现代的边界不断消融。汉服被越来越多的人从影楼里穿出来,出现在各个城市的文化景点里,这不仅带动了汉服热,还带动了文化旅游、汉服租赁、游客摄像等多个行业的火爆。而国潮的影响可不是到这就结束了,非遗项目、手工制作以及簪花、漆扇这样的传统技艺,都备受追捧。

  《2024年中国国潮经济发展状况及消费行为调查报告》的调研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国潮经济的市场规模为20517.4亿元,同比增长9.44%,预计2028年将突破3万亿元。

  二

  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一种活态的存续。这份传承的核心是人,尤其是青年人。无论是在服饰领域还是传统技艺领域,这种流行趋势的背后都是文化自信的彰显。

  如果早几年穿着马面裙走在街上,或许会迎来异样的眼光和“你穿的是什么”的疑问。但是这两年,中式服饰走到了人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人们爱其所爱,不被束缚。出生于新时代,这一代的青年人们对新生事物的接受度不断提高,他们希望通过更具中国特色的形象风格,与国家、社会、朋友之间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认同感。穿上汉服、簪上花,在作出这个选择的时候,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已经写在了人们的身上。

  除了文化自信,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喜爱还受到经济发展水平、消费习惯等多个方面的影响。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底气越来越足,一方面,各大国产品牌纷纷奔向国风的赛道,为扩大国潮的影响力和消费市场提供了支持。另一方面,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提升,对商品附加的文化价值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从需求端传递出一种积极的信号,号召着越来越广阔的市场和创意。

  三

  今年端午节,国潮风、新中式借着这个传统节日,又“火了一把”。不仅是汉服打卡、新中式旅游出圈,连艾草、栀子花这类“国风周边”都价格猛涨。

  国潮像一座桥梁将过去与现代的文明串联起来,为了活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新时代的方式呼唤大家的文化认同。所以国潮的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是要守住“初心”。

  首先要在形式上避免贴标签式营销,不论什么景区、什么产品,都穿上“国潮”的外衣,其实却仅仅是几个手写的书法对联和笔墨画,这种简单化的贴标签方式,只会慢慢损耗优质的文化资源。另外,同质化的国风产品也越来越多,国风口红、国风茶饮、国风点心等,当国潮商品没有了特点鲜明的文化标识,便失去了产品竞争力和深层次的产品价值。

  守住了“初心”,还要不断壮大。国潮迅速发展的这几年,市场规模再度成长。工业化的生产模式并不意味着文化精髓的流失,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学做裁缝、学习刺绣,了解藤编、瓷器烧制。当一种传统技艺受到越来越多青年人们的喜爱,并不断扩大商业规模时,这些非遗手工艺的传承便不断被激活,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核也得以延续,这种向过去的回望,推动我们更好地向前看、向前走,这或许正是国潮的重要意义。

  责编:刘瑞琪

国潮汉服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