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有理数丨非遗里的山东⑦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民间娱乐遍地开花

有理数丨非遗里的山东⑦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民间娱乐遍地开花
2024年06月15日 05:58 海报新闻

  编者按:

  山东拥有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山东拥有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186项,位居全国第二位。这些非遗项目,不仅是山东文化的骄傲,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海报新闻有理数工作室解码山东非遗的出圈秘笈,看这些熠熠生辉的匠心传承如何在新时代焕发更加夺目的光彩。

  传统体育是从各民族传统的健身、娱乐、军事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各种体育运动,主要指以传统武术为主项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游艺指流传于各民族群众中的嬉戏娱乐活动,俗称“玩耍”;杂技也称杂耍技艺,一般指具有超常技艺的娱乐活动。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历史悠久。它们和家庭、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结合,有着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在农耕和游牧文化背景下,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始终是民间娱乐的主要形式。截至目前,山东省被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录入在册的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已有15个项目。

  按照山东的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被评为国家级非遗评定的年份划分来看,分别为:2006年2项;2008年3项 ;2011年7项 ;2014年2项,2021年1项。

  聊城杂技

  聊城地区是中国杂技的发源地之一。春秋战国时期,聊城杂技马戏得到初步发展,到汉代已经基本成熟。三国时期,杂技马戏在聊城的东阿一带已很盛行,成为一种以杂技为主兼有其他技艺的表演形式。民国初期,仅东阿县就有几十个杂技马戏班。此外,阳谷、茌平、莘县、临清等还有几十个杂技团。

  聊城杂技历史悠久,艺人辈出,逐渐形成了富有齐鲁特色的杂技行业文化体系。聊城杂技主要包括马戏、魔术、表演三大种别,重视腰腿顶功,突出新、难、奇、美、险,艺术风格朴实、英武、粗犷,素有齐鲁英豪之称,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梅花拳(梁山梅花拳)

  梅花拳(梁山梅花拳),源于3000多年前的传统梅花拳,与水浒武文化相互交融后,形成新的拳种——梁山梅花拳,梁山梅花拳最大的特点是从它一开始流传就是“文武大道”。梅花拳有文场和武场的组织,而且是文场指导武场的。文场敬祖师,研究文理、教化弟子、看病、练习内功等;武场则主要是进行武技锻炼。

  梁山梅花拳以爱国爱民为拳规拳训,崇尚忠义诚信、礼仪仁爱、仗义疏财、乐善好施。在习武的同时,还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倡树美德。

  蹴鞠

  蹴鞠流传了两千三百多年,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在汉代获得较大的发展,唐宋时期最为繁荣,从元明时期开始走向衰弱,清代主要在民间流行。“蹴鞠”就是用脚踢球,有直接对抗、间接对抗和白打三种形式。

  蹴鞠对现代足球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唐代,中国蹴鞠向东传播到日本和朝鲜,向西传播到欧洲,在英国发展为现代意义上的足球。2004年6月9日至11日,足球起源专家论证会在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召开并形成一致结论:中国古代蹴鞠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都临淄。2004年7月15日,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足球博览会的新闻发布会上,国际足联和亚足联公开宣布,中国是足球运动的发源地,世界足球起源于中国山东淄博临淄地区的蹴鞠。

  查拳

  查拳起源于唐朝。“安史之乱”时期,唐朝向西域大食国借兵平乱,大食国军中的青年将领滑宗歧在战场上受伤,受到山东冠县张尹庄村穆斯林群众的精心照料。康复后,滑宗歧感到无以回报,便将自己擅长的拳术“架子拳”传授给村民。因跟随学艺者众多,滑又将自己的师兄查元义从哈密请来传授拳术“身法势”。查、滑二人去世后,当地人为纪念他们,便将“架子拳”称为“滑拳”,“身法势”称为“查拳”。因为自古“查、滑是一家”,后世便将两者统称为“查滑拳”,简称“查拳”。

  现如今,查拳已成为在全国拥有重要影响和众多习练者的著名武术流派之一。

  螳螂拳

  据说螳螂拳为明末清初胶东人王朗所创,王朗观察螳螂捕蝉的动作,取其神态,赋以阴阳、刚柔、虚实之理,施以上下、左右、前后、进退之法,演古传十八家手法于一体而创螳螂拳法。螳螂拳从莱阳传出后,逐渐形成胶东的太极螳螂、梅花螳螂、七星螳螂、六合螳螂四种主要流派。螳螂拳派别虽多,但都强调象形取意,重在取意,“重意”不“重形”,手法、步法、腿法、身法密连而巧妙,稳健而灵活,活中求快,快中求稳,稳中求精。

  螳螂拳是胶东半岛地方文化在武术领域的具体表现形式,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其独特的武术技法是追溯历史、研究中华武术文化的宝贵资料。

  宁津杂技

  宁津杂技流行于鲁北地区,至明代达到鼎盛,鲁北因此成为全国杂技的汇聚地和活动中心。宁津杂技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门类和派别,演出规模和范围日渐扩展,以“惊、险、奇、美”的艺术特点闻名遐迩,《蹬板凳》、《舞中幡》、《小花旦抖空竹》等节目深受国内外观众喜爱。

  改革开放以来,宁津县杂技团大胆创新,充分借鉴姊妹艺术的训练方法和表现技巧,丰富发展了杂技艺术的表演形式。该团曾多次应邀赴韩国、泰国、沙特阿拉伯、西班牙、俄罗斯等国演出。1995年,宁津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杂技)之乡”。

  佛汉拳

  佛汉拳,亦称“佛汉捶”、“佛拳”,又称“七二三八”,是传统武术中的一个拳种,主要流传于山东一带。

  佛汉拳的主要内容包括套路、散手、功法三类练习方法。套路主要有三十八路佛汉拳,分上、中、下三盘,均为对打套路。散手单练式有七十二擒拿手、三十六底盘腿,共一百零八式。佛汉拳以“高低苗”为入门必修的筑基功夫。练习时,身体重心一高一低,手法上也随之高戳低打,讲究“高棚下压中间截”,连环盘练不止,故曰“高低苗”。主要功法有铁爪功、鹰爪功、盘手功、桩功等。

  孙膑拳

  孙膑拳是一种汲取孙膑兵法思想、集各门派技击特点的武术套路拳种。因其演练出击时,常以长袖藏手,故又称“长袖拳”。孙膑拳传统套路有基本功法、单手练、大架、中架、小架、六十手和孙膑拐。其拳理要求静似雄鸡、动似龙腰、灵似泼猴、神似鹰眼、松肩如长臂猿;其拳型多以象鼻拳为主,步法多为蹒跚步。

  孙膑拳传承《孙膑兵法》“内得民心,外知敌情”、“出其不意,攻其无备”、“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等理论,融合了军事智略文化。不仅能击敌防身,更能健身养生,且易学易练,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武术文化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肘捶

  肘捶,传于临清。传习者尊临清唐元乡瑶坡村人张东槐(1844—1901)为创始人,至今已传至第六代。

  肘捶的基本内容由拳套、散手、功法和理法四部分组成。拳套有十趟捶、四季捶、八方捶。散手有天、地、人字号散手。功法主要有两通、肘功等。

  花毽

  花毽亦称“踢花毽”或“踢毽子”。平时以踢毽子健体强身,比赛时以踢毽花样多少、难度高低、时间长短、动作优美程度为考核标准。

  青州花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青州已盛行蹴鞠(踢球)之类的游艺活动。蹴鞠逐渐演化为蹴毛丸,进而演化为踢毽子,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青州花毽在制作技艺与踢弄技艺两个方面都有丰厚积累。

  徐家拳

  徐家拳是一种传统拳法,起源于山东省新泰市通济村。徐家拳由清雍正年间徐氏高祖徐盛才所创。徐家拳主要内容体系包括:拳术、拳术对练、器械、器械对练、拆手、内功、辅助功法共六大类。徐家拳的拳法因为实战性和表演性强,而备受人们的喜爱。

  资料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等  资料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等

  文案:王锦川

  设计:程晓然

  策划:魏鹏 冯世娟

  责编:巩小龙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