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东湖观舆丨七天支教费用上万元,大凉山不能沦为公益秀场

东湖观舆丨七天支教费用上万元,大凉山不能沦为公益秀场
2024年06月15日 16:40 新浪新闻

  .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舆情分析师  杜捷宜

  近日,“大凉山七天支教费用上万元”的新闻引发社会关注。微博话题#大凉山为何沦为公益秀场#、#大凉山支教7天费用上万#等阅读量超8000万,一度登上热搜榜,舆论场上众声喧哗。有网民表示,这种所谓的公益支教研学项目,就是打着公益旗号的“伪支教”,是为了满足部分学生“提升背景”的功利需求;也有舆论认为,部分“作秀式支教”将课堂变成了名利场,不仅背离了支教的初衷,也伤害了乡村孩子的朴素情感。

  四川大凉山地理位置偏远,教育资源不发达,交通也不便利。过去,艰苦的生活条件,导致这里的乡村教师流动性大,师资力量薄弱,但多年来一批又一批的志愿者们前往大凉山支教,帮助这里的孩子改善教学条件,传输知识文化。同时,随着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成功,一些深度贫困地区已经“摘帽”,大凉山的贫困状况也得到了较大改善。

  然而,抹黑大凉山的乱象仍时有发生。先有一些网红主播、视频团队为了博取流量和眼球,以大凉山为背景,杜撰、捏造各种悲惨故事,抹黑当地的脱贫成果和基层干部的付出。截至2023年9月,凉山网安部门共摧毁“网络水军”公司3个,抓获犯罪嫌疑人52人,其中网红主播2人,MCN机构成员2人,供应链负责人2人。1500余个涉案虚拟账号被封停,冻结涉案资金500余万元。如今,又有一批研学机构利用当地孩子们进行“摆拍”,渲染“苦难”,让大凉山进入“卖惨2.0”的情境,打着教育的名号做着黑心的生意,再次将大凉山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不仅造成了人们对此地的刻板印象,还无底线地消耗着社会的爱心,甚至导致公共舆论资源的浪费。

  不可否认,当前大凉山的教育仍存在一定的缺口,但这不能成为有心之人煽动舆论进行炒作的借口,孩子们受教育的需求也容不得恶劣营销的干扰。公益研学有其存在的价值,但如何将公益和研学真正结合起来,仍然有一条很长的路要走。

  做好公益研学,让支教回归本质,最重要的是严防课堂变成“秀场”。首先是要对志愿光环“祛魅”,支教需要长期的坚持和付出。不能让公益支教成为一些人申请海外留学、择校、评优的跳板,当地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拒绝以盈利为目的的短期支教研学项目,让支教回归公益。其次是要筛选前来支教的人群,大凉山需要真正关心山区孩子的学习教育和成长、帮助他们走出大山的志愿者教师。应该有所筛选和取舍,通过必要的培训和考核让具备专业水准、有益于学生长远发展的志愿者教师参与支教。最后是要实现公益支教的“双向奔赴”,业内人士认为,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应当提倡“双赢”式支教研学,既让大凉山的孩子们有幸福感、获得感,真正学到东西,也让支教志愿者从中得到成长体验,将研学落到实处。亟待当地有关部门应当做好舆论引导,叫停歪风邪气,让志愿者看到孩子们对规范教育的需求,也要让孩子们受到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眼下,距离暑假只有半个月,但不少研学机构推出的大凉山支教研学项目却早已售罄。需要注意的是,支教研学并不是一次简单的暑期活动,而具有公益性和长期性,与传统意义上的研学有着一定的区别。这就需要教育部门和学校加强监管和引导,让支教和研学都能实现良性发展,既不能让研学活动扭曲了支教的初衷,也不能让支教成为乡村学生的负担。同时,媒体和社交平台也要发挥积极作用,讲好正面的支教故事,揭开“伪支教”的面纱。值得肯定的是,凉山州已全面启动排查工作,严查“支教研学”商业行为,让公众吃下“定心丸”。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孩子们能走出大山,而是要让大山成为万千来路与归途的一处。

  专题 东湖观舆

  【责任编辑:卢霜】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