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让网络暴力防于未然、止于微末

让网络暴力防于未然、止于微末
2024年06月16日 11:27 新浪新闻

  让网络暴力防于未然、止于微末

  西南政法大学人工智能法学院硕士生导师 张楚

  网络暴力信息严重侵害公民合法权益,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为治理网络暴力信息,营造良好网络生态,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公安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公布《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自2024年8月1日起施行。

  《规定》一方面是践行“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的有效路径,有助于减少网络上的侮辱谩骂、造谣诽谤、煽动仇恨、侵犯隐私等不良信息,营造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遏制网络暴力的蔓延,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规定》有助于提升国家的网络暴力信息治理效能,明确了网络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加强了网信部门、公安机关、文化旅游、广播电视等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力度,要求建立健全网络暴力预防预警机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以及《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形成了治理合力。

  《规定》分为总则、一般规定、预警效果、信息和账号处置、保护机制、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以及附则七个章节,总共34个法律条文,亮点突出。

  首先,《规定》对“网络暴力信息”的定义和概念进行了明确。根据《规定》,网络暴力信息,是指通过网络以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形式对个人集中发布的,含有侮辱谩骂、造谣诽谤、煽动仇恨、威逼胁迫、侵犯隐私,以及影响身心健康的指责嘲讽、贬低歧视等内容的违法和不良信息。

  其次,《规定》对网络暴力信息预防预警提出了相关要求。一是规定了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细化网络暴力信息分类标准规则的义务,以便加强对网络暴力信息的识别监测;二是规定了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建立健全网络暴力信息预警模型的义务,以便及时发现预警网络暴力信息风险;三是规定了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对网络暴力信息及时处理的义务,包括但不限于弹窗提示、违规警示、限制流量等措施;四是规定了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建立健全用户账号管理的义务,包括但不限于列入黑名单、限制账号功能或者停止相关服务等措施。

  再次,《规定》构筑了群众的网络用户权益的保护屏障。一是建立健全网络暴力信息防护功能,构建包括屏蔽陌生用户或者特定用户、发布信息可见范围、禁止转载或者评论本人发布信息等用户防护选项权限设置;二是建立健全网络平台私信规则,设置仅接收好友私信或者拒绝接收所有私信的防护选项,鼓励采用智能屏蔽私信或者自定义私信屏蔽词等信息功能;三是建立及时告知用户的平台规则,发现网络暴力或者网络暴力风险的,网络信息服务者应当通过显著方式提示用户;四是建立及时保存证据的平台规则。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一方面应当及时保存信息内容、浏览评论转发数量等数据,另一方面为方便用户维权应当提供快捷取证等功能;五是建立及时受理处理投诉举报的平台规则,要求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在显著位置提供快捷投诉举报入口,公布处理流程,同时明确了涉未成年人网络暴力信息投诉举报的优先处理原则。

  最后,《规定》对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提供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规定》明确要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对互联网新闻信息提供跟帖评论服务的,应当实行先审后发,采编发布、转载涉网络暴力新闻信息不真实或者不公正的,应当立即公开更正,消除影响。同时,《规定》还鼓励加强网络暴力信息治理的公益宣传。

  【课题支持:重庆市教委2022年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司法数据共享机制研究》(课题号:22SKJD029),重庆市语言文字科研项目:《数字化时代背景下语言暴力网络平台治理路径研究》,2023西南政法大学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校级科研项目:《总体国家安全视野下公共数据共享与跨境制度研究》(课题号:2023XZZXYB-03)】

图片新闻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