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誉满全国 香飘世界】杨善洲与保山小粒咖啡

【誉满全国 香飘世界】杨善洲与保山小粒咖啡
2024年06月15日 21:09 云南网

  

  编者按:2018年、2019年,杨善洲先后被授予“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在担任保山地委书记期间,杨善洲长期关注保山热区发展,推动热区产业结构调整,为保山小粒咖啡依托科技进步的高标准高质量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今,保山咖啡誉满全国 香飘世界,成为保山走向全国和世界的闪光名片。抚今追昔,云南网策划推出“杨善洲与保山小粒咖啡”系列文章。

  保山,地处咖啡种植黄金带的最北端,西靠世界物种基因库高黎贡山,东临国际河流怒江,种植区域海拔600至1800米之间,年均气温21.3摄氏度,降雨量700至1000毫米,全年无霜,昼夜温差达16摄氏度,加之肥沃的高黎贡山火山灰土壤,具备咖啡种植的先天条件。然而早年间,咖啡在保山地区却并不多见。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甘蔗、棉花、胡椒是保山热区最主要的经济作物,其中胡椒经济效益最高,平均每亩收入6560元,最高单产胡椒954斤,亩产值超万元。胡椒对种植地条件要求比较高,要在海拔1000米以下,向阳、冬季无霜、无大风、土壤肥沃,且有较好灌溉和排水条件的大面积梯田上。胡椒属于热带雨林藤科植物,藤蔓长出不定根攀附缠绕在其他植物上向上生长。人工种植胡椒必须用木桩作支撑,但白蚁对埋在土中的木桩蛀蚀十分严重,每年必须更换一次支撑木桩,十分繁琐。用钢筋水泥桩作支撑又无法与胡椒形成共生关系,起不到固定胡椒藤蔓的作用。为了防止胡椒藤蔓倒伏,保证藤蔓舒展向上生长,使叶片能有充足的阳光照射提高胡椒产量,要在水泥桩上套一个用细钢筋焊的圆形笼子,将胡椒藤蔓捆绑固定在钢筋笼子上向上生长。这样一来,每亩胡椒的种苗、钢筋水泥桩和细钢筋笼的投资成本四千多元,而且胡椒的栽培技术、中耕管理和病虫害防治要求比较高,缺乏生产成本和种植技术的生产队集体及农户无法大面积推广种植。

  保山热区是天然温室,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种植优质水果荔枝、龙眼、火龙果、芒果、莲雾和反季蔬菜的理想基地。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期,保山地处边陲,交通运输不便,并没有引进优质水果和蔬菜品种及种植技术。当时的水果主要是当地的老品种三叶芒果、木瓜、西瓜、菠萝,优质水果仅有三棵近百年的荔枝。蔬菜种植面积也不大,且品种单一,产量少,无法形成大宗商品。种植的水果和蔬菜主要供应当地城乡市场,没有形成产业和商品优势。

  结束了针对热区主要经济作物种植生产和经济效益的专题调研后,杨善洲召开了汇报会,认真听取了汇报,让杨兆华将调研材料认真收集和记录整理,供领导决策参考。

80年代初,杨善洲考察潞江小粒咖啡生产种植情况80年代初,杨善洲考察潞江小粒咖啡生产种植情况

  咖啡是世界主流饮品之一,是国际贸易进出口的重要商品,根据咖啡豆的大小,分为大粒种、中粒种和小粒种。以赤道为中心,北纬25°至南纬30°之间,被称为咖啡种植黄金带,全球超50个国家在这个区域种植咖啡。保山的咖啡种植历史悠久,保山也是唯一历经世界四波咖啡浪潮的中国最古老咖啡产区。著名侨领梁金山先生从东南亚国家引进咖啡树苗,零星种植在蒲缥罗明坝的山坡上。1952年,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简称热经所)在保山潞江坝成功引种咖啡,并开始规模化种植,保山、昌宁两县开始对热区移民垦荒种植咖啡;热经所研究员马锡晋,从潞西县(今云南芒市)遮放镇引进小粒咖啡在潞江坝试种,后在国营潞江农场、新城农场、柯街农场、弯甸农场大面积种植;保山潞江农场老桥队种植的2.4亩咖啡试验地,创下小粒咖啡豆单产1601.3斤的纪录。

  1956年,保山开始大面积种植小粒咖啡,保山小粒咖啡也迎来了发展机遇。怒江流域一带的芒宽、敢顶、道街、罗明,昌宁县柯街、弯甸、枯柯河流域和澜沧江流域,龙川江和勐波罗河流域生产队都大面积种植咖啡,种植面积达三万多亩,生产的咖啡豆主要出口销往东欧国家,以及国内的北京、上海、广州、哈尔滨等城市。保山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是种植小粒咖啡的宝地。在国际上咖啡种植生产的主产国巴西、哥伦比亚、印度尼西亚等,除了咖啡豆产量有大小年之外,每五年都会有一至二次毁灭性的大面积霜冻灾害,造成咖啡树冻死,需要重新育苗定植栽培。而保山种植咖啡的热区,没有毁灭性的霜冻灾害,白天日照长,咖啡生长光合作用强,咖啡干物质合成积累多。昼夜温差大,夜里温度低咖啡生长慢,消耗物质降低,促使咖啡形成独特的内在品质。保山小粒咖啡醇香浓郁,浓而不苦,香而不烈,且带有独特果味,在国际上曾获得众多咖啡专家的一致好评。

  1958年,保山小粒咖啡在英国市场被评为一等品,潞江坝被誉为“中国咖啡原产地”。20世纪60年代初,国内咖啡出口不畅,保山的小粒咖啡陷入低谷,咖啡种植面积大幅萎缩,到70年代末期,只有国营农场还保留少量咖啡,生产队集体不再种植咖啡,仅有少数边远村寨社员在自留地、院子和房前屋后零星可见咖啡树。

  保山棉花退出历史舞台后,咖啡就是热区产业结构调整中,最适合生产队集体和社员家庭种植的经济作物。杨善洲长期关注保山热区发展,通过对热区主要种植的经济作物生产和经济效益调研分析,更加坚定了种植发展小粒咖啡的信心和决心。为了促进保山小粒咖啡生产快速健康发展,杨善洲分别主持召开了地委、行署、各县领导和地直机关领导干部会议,向大家介绍了他对热区产业结构调整,主要种植的经济作物生产和经济效益调研情况,提高大家对发展小粒咖啡的认识。经地委、行署主要领导讨论同意,对咖啡发展的扶持资金和各部门工作作了安排部署。杨善洲指出,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和热区公社,要把发展小粒咖啡生产作为热区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和群众致富的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深入实际认真调查研究,解决生产发展中的问题。关于咖啡种植发展的扶持资金,一是积极向省委、省政府和省有关部门请示报告,积极争取上级对保山发展咖啡生产专项资金的立项扶持;二是从地级财政中拨出专款,用于咖啡生产发展;三是从外贸和供销社咖啡营销利润中,按比例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扶持咖啡生产的发展,并要求筹集的各项资金,要专款专用。对种植咖啡有资源优势,想积极发展咖啡生产,却缺乏资金的困难生产队和社员,免费提供种苗和给予一定的种苗补助费。

  杨善洲还专门组织召开了地直农业局、水利局、经贸局(委)、外贸局、供销社、农机局等有关单位领导会,专题研究安排各司其职,发展咖啡生产的任务。农业局因地制宜围绕保山小粒咖啡从良种选育、育苗、定植栽培田间管理、速生丰产等方面编写制作技术操作教材印发到有关单位和公社,助推咖啡种植走高质量精品化发展的路子。同时,充分发挥保山地区地、县、公社和大队四级农科网的作用,领导干部深入实践,种好自己的咖啡试验田,取得示范和驾驭咖啡生产的领导权和发言权。

  为了进一步促进保山地区咖啡生产的发展,1979年9月,杨善洲在芒宽公社主持召开了保山地区热区咖啡生产现场会,参会人数100多人,会期三天。

  会议要求各县参会领导汇报介绍各县生产队集体和社员种植发展咖啡生产的情况和经验。咖啡生产发展好的芒宽和坝湾公社作了交流发言。地区农业专家作了咖啡种植高质量精品化、生态无荫蔽密植栽培(种植)、合理配方施肥、防治病虫害等速生高产技术知识讲座。参会人员还到现场参观了芒宽公社新光大队红光生产队朱自祥等农户利用自留地、院场和房前屋后种植咖啡的现场,听取了朱自祥种植咖啡,勤劳致富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条件的情况介绍。

  会上地直各部门领导表态,坚决贯彻地委领导关于热区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小粒咖啡生产,繁荣农村经济,提高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决策部署。尽职尽责为保山小粒咖啡的发展,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咖啡生产保驾护航,促进保山小粒咖啡生产健康发展。

  杨善洲在会议上作了总结发言,对地直各单位部门、各县领导及热区公社,坚决贯彻执行地委发展小粒咖啡生产的决定,带领热区基层干部群众千方百计攻坚克难,辛勤努力工作,使保山小粒咖啡生产取得长足发展的行动,他代表地委和行署表示衷心感谢!杨善洲勉励大家,今后要认真总结经验,戒骄戒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不断创新,内联外引,大胆走出去,引进国内外资金雄厚有高科技先进加工技术的龙头咖啡企业到保山投资办厂,促进咖啡二三产业的联动发展。解决咖啡生产仅依赖出售咖啡豆,而每年国际市场咖啡豆价格涨跌起伏较大的矛盾,促使保山小粒咖啡产业持续发展。

  会后按照地委安排由经贸委牵头,外贸和供销社等部门精心组织,做好咖啡豆的收购、储存、运输和销售工作。内联外引国内外有资金、有先进生产设备的企业和技术人才到保山投资办厂,促进咖啡的深加工产业和二、三产业联动发展。轻工局、农机局和农机厂等部门,引进和研制生产咖啡外果脱皮、脱胶和烘焙等先进机械,帮助农村解除咖啡初加工繁重的体力劳动,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杨善洲通过调查研究,手中有典型,心中有全局,统一了全区领导干部和热区群众对发展咖啡生产的思想认识,从领导、资金、生产技术和销售服务作了统筹安排,为保山小粒咖啡依托科技进步的高标准高质量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撰文:杨兆华 杨江勇 苏加祥 

  编辑:张梅焕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