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地评线】听·见丨求职者如何面对“AI面试官”

【地评线】听·见丨求职者如何面对“AI面试官”
2024年06月15日 13:37 新浪新闻

  你的声音,我们愿意听见;

  你的关切,我们一同看见。

  新江苏评论员苏心

  点击企业发来的AI面试链接后,电脑屏幕上立即出现一个虚拟人物以及一行文字:欢迎参加此次AI面试,准备好后请点击“开始”按钮作答题目……

  正值毕业季,不少互联网、快消企业以及银行机构都在尝试用“AI面试官”面试。据《2023年中国网络招聘市场发展研究报告》数据统计,AI面试已应用的场景占31.8%。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求职者将会在招聘环节中遇到“AI面试官”,而非真人HR。

  社交平台上,AI面试经验、题库总结、吐槽体验的讨论热度不减,仅小红书上,相关图文就达5万多篇,话题浏览量高达5000多万。当AI面试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不少求职者表达了对AI的冰冷、机械感到不适,也有人对“AI面试官”的判断提出质疑。

  引发求职者争议的“AI面试官”,其实是智能视频面试工具中的虚拟面试官形象。利用人工智能,通过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情感与表情分析等技术,“AI面试官”将对求职者的回答和行为进行综合分析,从而评估他们的能力和潜力。

  从技术层面看,利用视频、语音分析等AI技术对求职者的信息做整理与初步分析已经相对成熟。在招聘场景中,将AI作为工具引入,无疑能帮助用人单位实现人力成本的节约、分析效率的提升、量化计算的增强。就比如,AI在按照职位要求筛选简历和标注信息上,比起人工要有更高的准确率和效率优势,而在相对简单、流程标准化的初试中,招聘者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快速安排大量面试。

  但与此同时,AI面试也存在不少需要正视的问题。就业是人才与企业的双向奔赴,面试的价值则是在双向沟通中加深双方的理解,在互动交流中探查对方更立体更全面的信息,以做后续判断。从这个意义上看,“AI面试官”所擅长的“根据特定问答进行交互分析”,或许很难完成面试任务。

  更重要的是,从目前的AI面试模式来看,AI面试将面试交流从一次双向沟通,变成了单向度的“数据搜集与分析”。“AI面试官”无法提供及时反馈,求职者无法从“AI面试官”这里了解更多的企业信息,从而也剥夺了求职者一次“双向选择”的权利,客观上使得原本的“双向选择”变成了单方面等待被“算法审判”。

  当然,在很多场景下,面试也需要情感的交流与互动。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引入AI面试确能够降本增效,但在应聘者的立场看来,关于心智、人格魅力等软实力的考量则更多依赖于实实在在的人。相比机械化的AI面试,人与人之间的情绪表达也是面试中的重要一环。招聘者与求职者的一些微表情、说话的节奏、口气等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双方的选择提供参考。尤其是在艺术、人文等领域,在招聘过程中过度依赖AI面试,可能会导致企业错失一些真正需要的优秀人才。

  另一方面,AI算法还可能产生就业歧视,比如互联网招聘平台可以通过已知数据准确推测求职者的婚育状况,AI算法的自主学习能力可能会放大社会固有的部分性别偏见。就像大数据“杀熟”一样,AI招聘算法也存在被滥用的风险。

  不可否认,在AI的辅助下,企业招聘将变得更加高效、便捷。但AI面试对求职者的筛选,跟人相比还是有局限性的,普遍共识是,目前AI在需要人类经验感知的领域仍是替代不了人的,即便发展到“AI面试官”可以代替真人HR进行面试与结果评估,依然离不开真人HR的最终决策。

  故此,企业招聘时,AI面试可做参考而不可过度依赖。招聘单位要能完善招聘制度,要让AI招聘能够有效链接求职者与招聘方,促进“双向奔赴”,也要能科学合理地使用“AI考官”,让“AI考官”能够帮好忙而不至于帮倒忙。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