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上海市电影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发布:人民城市打开电影之城想象边界

《上海市电影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发布:人民城市打开电影之城想象边界
2024年06月16日 06:27 新浪新闻

  379家电影院、2023年度5200万观影人次,银幕数、票房等六项指标均位居全国城市第一——作为中国电影发祥地的上海,历经百余年,仍领风气之先。但,发展空间能不能更大,产业提质升级能不能更高效,想象边界能不能更辽阔?

  昨天,《上海市电影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在上海影城正式官宣。发布会场外,第二十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正如火如荼,电影越发深刻地融入城市生活;发布现场,300多位中外电影产业、行业的领军人、中坚力量齐聚,大家以“共创伙伴”的身份开启电影之城的未来。

  根据《三年行动计划》,上海将聚焦筑牢根基、繁荣出品、升级产业、培育生态、完善人才机制等5个重点任务实施24项措施,预计用3年左右时间全面提升上海电影的综合实力,不断擦亮“上海电影”金字招牌,进一步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助力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建设。

  纵观24项措施,从建设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做强上海国际电影节到打造观影品牌、做优普惠性放映活动等,“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贯穿始终。上海弘扬城市精神、打造电影之城,追求电影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是为增进民生福祉、厚植发展沃土。

  电影,让人民城市更美好;人民城市,打开电影之城想象边界。

  为了“参天大树”枝繁叶茂

  昨天的发布会以一段动人开场白致敬上海电影的辉煌历程。其中提到了上海在中国影史上留下的诸多“第一”,回望了上海国际电影节打开中国电影拥抱世界大门的初心。

  进入新时代,勇担文化使命。上海电影充分发挥行业智库力量,用半年时间展开调研,在120余场座谈、同100多位行业代表“借智”“集智”后,智库的200多条反馈意见经提炼、完善,凝结成最新的《三年行动计划》。若将上海电影想象为一棵参天大树,枝繁叶茂离不开根系、枝叶、土壤的滋养。《三年行动计划》即从上海打造电影之城的底层逻辑逐步推演。

  筑牢电影之城根基,要围绕全球影视创制中心的建设全力以赴;要把中国唯一的国际A类电影节做出世界影响力;要创新影院实体建设的2.0时代,探索分线、分众、分区的差异化发行模式;要发挥行业智库的战略性研究力量;还要营造浓浓的城市电影氛围……这些都是上海电影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之源、能量之本。

  过去三年,36部上海出品影片票房破亿元。《奇迹·笨小孩》《攀登者》《人生大事》《长安三万里》《万里归途》《无名》《长空之王》《孤注一掷》等16部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上海特质的精品力作,荣获“五个一工程”奖、华表奖、金鸡奖、百花奖等荣誉,还有《狗阵》等8部作品在国际舞台绽放光彩。未来,繁荣电影之城出品,上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实施电影精品工程,打造上海动画电影、纪录电影高地,建立上海出品电影重点项目库,推动构建电影IP产业链,健全上海电影评价体系和功能——以这些举措形成合力,推动电影艺术触达想象与真实的辽远边界,让好电影拥有好口碑、让好故事找到好观众。

  此外,升级电影之城产业,上海从推动头部企业做大做强、探索“金融+科技”双轮驱动、在国际交流等方面持续发力。培育电影之城生态,上海将创新“电影+”新兴业态,凸显红色电影力量等。而要完善人才机制,上海发出英雄帖,不问年龄资历,也不以台前幕后的工种论英雄。一座电影之城需要并尊重的人才,覆盖电影产业链的全流程。上海由衷希望,每一位电影人能在这里找到精神之地、理想之地,都想在这里干事创业、成就人生。

  发布《三年行动计划》的同时,上海电影发展研究院宣告创建。研究院将围绕上海电影发展智库、上海电影国际交流、上海电影青年创制、人工智能未来影像、上海电影精神传承等核心方向进行重点建设。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院长何小青说:“它肩负着打造电影之城政、产、学、研一体化平台的艰巨使命。”

  为了观众更具幸福感、获得感

  一个细节在发布会上被特别提及:今年,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先生成为上影节线下取票第一人。资深的市民影迷给了上海打造电影之城的底气与信心,相对应的,老先生能在第一时间满载而归,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梦想照进现实的写照。

  此番《三年行动计划》的推出,上海有个很感性的目标——希望这座城市的影迷能成为最有幸福感、满足感、获得感的电影观众。因为电影作为最具人民性的文化产品,理应为人民城市的建设贡献出新的更大的力量。上海精品创制片单、上海影院建设2.0规划、上海电影之城最新地标“FOD”等集体官宣,从电影出品、市场建设、品牌塑造等各方面共同打造上海电影之城,回应观众之需。

  以片单为例,《解密》《逆行人生》《白蛇:浮生》《异人之下》等多部上海出品影片将在暑期档上映;接下去,《千里江山图》《酱园弄》《盗火者》等新片,是从立项之初就锁定大众目光的“上海出品”。再看上海影院建设2.0规划,“电影场域”“电影体验”“电影生态”三管齐下,所有的模式重塑、系统更新、生态创建,都是紧紧围绕观众需求和体验展开。未来,一座在国内拥有主题和特色影院数量最多、硬件和服务运营理念最新、宣发和电影活动体验最好的电影之城,受益人是观众、是所有市民。

  三年行动,上海很明确,电影高质量发展,是为满足观众多样化观影需求,重点打造一批各具特色、受众清晰的主题影院,实施电影精品工程,打造“周周有影展”等观影品牌,鼓励各类首映、路演活动,进一步丰富内容供给;是为推动电影文化深度融入城市生活,做强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展红色电影之旅、电影党课等文旅结合的特色观影活动,鼓励影院以电影为媒介完善特色经营,打造上海电影文化标识,不断提升市民的感受度与参与度;是为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持续优化惠民、惠农、惠学、惠老、惠特“五惠”放映活动和电影进农村、进校园、进军营、进展馆、进养老院、进商圈的“六进”公益放映。

  三年行动,上海的愿景很清晰,通过电影与城市建设的发展结合,让城市活力与电影魅力交相辉映。正如陈可辛在会上谈到《酱园弄》拍摄时所言:“希望我们能尽全力拍好我们的上海。这座历久弥新的城市,既有非常地道的色彩,又有国际化的包容,她始终能为影视内容带来不一样的力量。希望这种力量会推动着更多电影人,永葆热情地去讲述每个时代的上海故事,借此传递每个时代的上海声音。”      

   文:本报记者 王彦 实习生 郭凡熙

   图:王竟成

   编辑:施薇

   责任编辑:邢晓芳

上海市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