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协同融合创新激发活力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协同融合创新激发活力
2024年06月17日 06:34 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5年来,作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大湾区科创产业加速协同融合、纵深发展,有力推动了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其中,深港两地携手共建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是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重点项目,也是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平台。如今,河套合作区内高端科研资源不断聚集,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创新成果逐渐显现,已成为大湾区促进科技创新合作和创新要素高效便捷流动的重要平台。

  创新资源加速聚集

  “河套合作区具有深港跨境接壤、一区两园的优势,科技创新特色明显,集中承载了一批深港顶尖科技创新资源,在推动打造协同创新高地、有效支撑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署署长曾坚朋表示,《规划纲要》明确了大湾区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的战略定位。2023年8月,国务院发布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为河套合作区确立了三大定位,即“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先导区、国际先进科技创新规则试验区、大湾区中试转化集聚区”,并提出到2035年将其打造为“世界级的科研枢纽”的目标。如今,河套合作区发展已进入全面提速期,目前实质推进和落地高端科研项目超过160个,汇聚8个世界500强企业研发中心、香港5所世界百强高校项目10个、1.5万余名科技科研人才,园区企业和机构取得系列重大成果,累计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超1700件。

  近日,来自河套合作区的深圳量旋科技有限公司成为全国首家向海外成功交付超导量子芯片的企业。“我们不仅在此建有先进的超导量子计算机研发中心和芯片生产线,还实现从量子芯片到整机及算法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布局。”量旋科技创始人兼CEO项金根表示。基于河套合作区区位优势及广泛撬动海内外资源的平台优势,量旋科技积极推动国际合作,密切深港联动,推动公司成为国内量子计算行业最快完成国际化市场布局的公司之一,产品已相继出口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销售收入占比过半。

  深港联动的一大标志性成果,是深港政府共同出资建设的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落地运营。自2023年9月开园以来,这里已进驻40家香港企业和机构。这是内地首个由港方运营、适用国际管理规则的科研空间,也是香港科技园公司在内地设立的首个科创园区,为有志在大湾区发展业务的香港机构及企业提供“一站式”落户发展平台。

  中锃半导体(深圳)有限公司是3月落地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的企业。谈及进驻此地的原因,中锃半导体董事长兼CEO谭志明表示,河套合作区一头连接着内地广阔的市场,一头对接着世界资源,对企业长远发展大有裨益。“半导体领域创新时间周期长、投入成本高,深圳融资环境好、资本力量强。我们近期已获得国科京东方、国核曜能、望众资本的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为公司持续吸引高端技术人才、加大原型设备和关键工艺研发投入提供了支持。”谭志明表示。

  高端平台聚势赋能

  高端创新平台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多层次平台建设推动河套合作区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帮助其实现从“人才集聚”到“创新驱动”,再到赋能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随着深港合作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迈进,越来越多香港高校科研团队扎根河套合作区,建立研发中心或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学深港协同创新研究院于2020年5月在河套合作区成立,目前已布局数据科学、机器人与自动化、能源与环境等领域17间实验室。香港科技大学深港协同创新研究院执行总监高凌云介绍,研究院在科研攻关、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团队成员已发表430篇论文,其中在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超过300篇,申请专利59项。

  内地重大科研平台也在聚势发力。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量子纠错研究成果在《自然》杂志发表,并获得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国家药监局药品和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检查大湾区分中心开展药品、医疗器械评审与检查工作,就近便利服务深圳及周边企业创新。金砖国家未来网络研究院、未来网络试验设施(深圳分中心)、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等机构瞄准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搭建起了大湾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桥梁。

  2021年落地河套合作区的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以量子信息技术为核心,聚焦战略性新兴量子信息技术研发及产业应用。“研究院搭建的先进科学仪器研发平台致力于‘卡脖子’仪器研发,推动我国量子领域的先进科学仪器朝着国产化、高端化、自主可控方向迈进。”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行政副院长白志强介绍。

  国际创新及研发中心也纷纷走进河套合作区。总部在瑞士的意法半导体公司是全球第八大半导体厂商,2023年底在河套合作区设立意法封测创新中心。意法封测创新中心负责人、深圳赛意法微电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凌介绍,中心主要开展新产品开发、实验分析、样品试制和工艺开发等工作,并新增生产线,每天有3500万个芯片从河套合作区走下生产线、运往全球20万个客户。

  “芯片封测对空间环境及电能服务质量要求非常高,中心建设及日常研发生产过程中,政府各部门及相关企业给予了大力支持和配合。”吴凌说,河套合作区建设发展署联合福田供电局等单位在短时间内便完成了创新中心电力扩容的审批和安装,从源头上帮助企业解除了后顾之忧。

   规则机制接轨国际

  在加速推动国际规则衔接、机制对接“软联通”上,河套合作区先行探索实践,有力促进了科研人员、物资、资金等创新要素跨境便捷高效流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对合作区的三大定位之一便是打造国际先进科技创新规则试验区。”曾坚朋说,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紧密对接香港及国际先进科技规则,出台五大科研创新管理机制,其中选题征集制、团队揭榜制等科研管理机制面向产业界征集题目,再利用科技界顶尖资源揭榜,多方联合解决产业发展中的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

  “我们积极营造与香港趋同的税负环境,对设在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特定封闭区域符合条件的鼓励类产业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深圳市税务局政策法规处处长毕立明介绍。

  如今,“科汇通”试点已在河套合作区全面展开,进一步便利园区科研机构外汇登记、汇款、变更、注销等业务;首批4家机构和企业“揭榜挂帅”,第二批选题征集面向全球发布;完成大湾区首个以科创企业知识产权为金融标的深港跨境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给人才创新成果赋予金融属性,为人才密集型企业“知识变现”探索出有效途径。

  曾坚朋表示,河套合作区将搭好平台、当好通道、建好基地,加快落实科研人员及物资便利通关、数据跨境流动、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税收优惠等政策,深入实施接轨国际的创新科研体制机制,努力打通卡点堵点,持续优化服务配套,推动科技创新要素流通,奋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创浪潮在此加速涌动。 (经济日报记者 杨阳腾)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