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依靠创新融合建好“中部粮仓”

依靠创新融合建好“中部粮仓”
2024年06月17日 05:05 光明网-《光明日报》

  【光明时评】

  作者:王丽纳(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讲师)

  风吹麦浪,田野飘香。从三晋大地到大河之南,从洞庭湖畔到淮河两岸,中部地区奏响的丰收交响曲令人欢欣。一曲唱响,有科技之声,有智能之调,更有一二三产业融合鼓点声——河南以“新麦26”打破小麦进口依赖,湖南已推广4000余台水稻有序抛秧机,安徽在全国首创“按图索粮”生产模式,引导用粮企业与种粮农民签订单……“耕”在中部,大地上充盈着丰收与希望的气息,人们自豪地将“中国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端牢“中国饭碗”,事关国之大者,攸关人民福祉。在不久前召开的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打造一批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近期,中部六省唱响的丰收之歌表明了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实绩,向党和国家交上了一份满意答卷。

  丰收靠的是勤劳和智慧。端牢“中国饭碗”,离不开农民的辛勤劳作,离不开“三农”工作的不断创新。当前,坚持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已经成为共识,以先进科技和高效管理推动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也已经成为潮流。中部地区在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的经验值得梳理提炼、辐射推广。

  端牢“中国饭碗”,让科技创新力量提升耕地质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体现在农业发展上,就是要进行系统性技术创新。良种是农业“芯片”,耕地是农业的命根子,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高种子品质、提升农业耕种技术,真正实现精耕细作,才能快速提高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量。比如,湖南农科院已自主建立了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体系,成果应用实现了双季稻大面积示范亩产突破1500公斤的攻关目标;山西持续推动种业振兴“五大行动”,在全省布局五大领域27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芯”,正是中部各省抓粮强粮的突破口。与此同时,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将智能化运用到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让农业真正从体力劳作向智慧生产转身,让科技的翅膀带动农业现代化腾飞,让智慧的力量驱动粮食生产提质增效,这些都为端牢“中国饭碗”提供了强大力量。

  端牢“中国饭碗”,以三产融合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过去农村一二三产业处于断裂分割的状态,如今正在不断迈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状态。三产融合让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利益链不断得以重构,由此衍生出很多新业态,给乡村振兴提供新的动能。当前,三产融合的体现,一是从纵向上进行产业链延伸,增加农业种植、养殖、加工、销售、服务等一体化发展;二是从横向上探索“农业+”模式,各地通过“农业+旅游”“农业+健康”“农业+养老”等一系列产业融合,优化非农收入结构和就业结构,创造农业新业态。比如,湖南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看望的种粮大户陈帅宇,就是一名“90后”返乡大学生。他创办合作社,采用全程机械化方式生产,打通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成为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新农人。

  端牢“中国饭碗”,以协作管理切实提升服务三农水平。“三农”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诸多部门单位和社会组织,需要有“一盘棋”思维和系统化管理办法,需要不同主体单位加强协同配合,破除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把“三农”工作做深做细做活,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更牢。中部六省都是粮食“大户”,各有所长、各具特色,通过共搭平台、共建机制的方式共护“粮仓”,对于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仓廪足,天下安。端牢“中国饭碗”,要释放科技创新力量、激发三产融合效应、用好协作管理机制,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让“中国碗”装上更多优质“中部粮”,为建设农业强国贡献更大的中部力量。

  《光明日报》(2024年06月17日 02版)

  [ 责编:王蕾 ]

中国饭碗农产品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