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文化中国行丨乌苏里江畔的“鱼皮部落”

文化中国行丨乌苏里江畔的“鱼皮部落”
2024年06月17日 07:46 东北网

  《文化中国行》专栏,让我们一起跟随镜头走进乌苏里江畔饶河县,一起探密赫哲古老的渔猎文化。

  “乌苏里江来长又长……”歌声悠扬响起。

  饶河县文旅推荐官许婧文:这里就是《乌苏里船歌》诞生的地方,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全国仅有的三个赫哲族乡之一。在1962年,《乌苏里船歌》的词作者胡小石和曲作者汪云才来到四排,在赫哲人的日常生活中汲取养分,寻找灵感。

  饶河县旅游发展服务中心讲解员曲胜男:那时候胡小石还是一个小伙子,他就与赫哲本地人共同吃住在一起,捕鱼、跳舞、听伊玛堪。勤劳朴实的赫哲人、苍翠的大顶子山,还有我们美丽的乌苏里江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这一首沾泥土带露珠的船歌就此诞生了。

  饶河县文旅推荐官许婧文:《乌苏里船歌》的曲调来源于赫哲族民歌,赫哲族能歌善舞,但他们没有文字,只有语言,所以历史文化都是靠口耳相传,这样就形成了独特的赫哲文化——伊玛堪。

  赫哲族伊玛堪非遗传承人卢艳华:伊玛堪表演是说与唱相结合的形式,没有任何乐器伴奏。就像我们现在的说唱艺术,主要讲我们历史、莫日根的传说、生产生活等,是我们民族的一本百科全书。

  饶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李鹏霄:2006年,赫哲族伊玛堪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11月23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饶河县文旅推荐官许婧文:“赫哲族是一个以捕鱼为生的民族,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他们沿江而居,喜食鱼肉,善于鞣制鱼皮,喜着鱼皮衣,也被称为‘鱼皮部落’,是我国唯一用鱼皮制作衣服的民族。以大马哈鱼为原料制作的袍子,不仅轻便保暖,而且防水耐磨。”

  国家非遗项目赫哲鱼皮技艺省级传承人尤雪松:“制作一件鱼皮衣服和工艺品,要经过选材、剥皮、去鳞、阴干、鞣制定型之后,然后再进行裁剪。制作这一件衣服需要100多张大马哈鱼鱼皮。纯手工缝制需要一个半月的时间。”

  游客远芳:“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真实的鱼皮衣,真好看,摸着好柔软啊。”

  游客许作辉:“这么薄的鱼皮能做成一件衣服,真的为赫哲族人们的智慧感到特别的震撼。”

  饶河县文旅推荐官许婧文:“赫哲族人把传承披在身上,把文化刻进骨血,时光之河缓缓流淌,非遗之火越燃越旺。”

  责任编辑:李澄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