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文化中国行】喇家遗址:一碗面述说四千年文明华彩 ——“寻迹青海”系列报道之一

【文化中国行】喇家遗址:一碗面述说四千年文明华彩 ——“寻迹青海”系列报道之一
2024年06月17日 07:14 青海日报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四千年的时光,足够地老天荒,四千年的时光,任由万物沧桑。

喇家遗址出土的陶器。民和县博物馆供图喇家遗址出土的陶器。民和县博物馆供图

  四千年前,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喇家村还是黄河上游文明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黄河岸边的史前村落里,先民们过着平静的田园生活。然而,一场没有预兆的灾害呼啸而来,人们被吞没在无边的黑暗中……

  1981年,青海考古队的专家来到喇家村,首次发现并确认了喇家遗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民和县博物馆的专家一次次奔赴今天的喇家村,用手铲一点一点唤醒沉睡了四千年的史前遗址。

  灰坑、壕沟、人骨遗骸、石磬、面条、壁炉、玉器……一个个惊人的发现陆续面世,人们在灾变中获得了文明的促进和催化。

  5月28日,记者走进喇家考古遗址公园一号保护展示馆,四座古代房址中姿态各异的23具遗骸无声地述说着史前那场惨烈的灾难。其中,3号房址东墙壁下,一个母亲紧紧搂抱着小孩,跪地仰望上天,孩子在臂弯的守护中露出小脑袋,尽显慈爱,这一幕给人以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像这样的遗骸在喇家遗址有很多,灾难发生的那一刻,虽然身体被掩埋,但人性的光辉源远流长,中华文明从未中断,它传承于人们炊烟袅袅的日常里,更渗透在绵延的时空里……

  在喇家遗址,还有一处遗址不得不说,那就是发现“世界第一碗面”的地方。早在2002年,考古队在东南部小广场区域发现两座地面式建筑,地面散落着大量陶器、石器、骨器等,其中,有一件篮纹红陶碗,略微倾斜地翻扣在地面上,考古队员揭开陶碗,发现面条状结构遗物,这些条状物质粗细均匀,卷曲缠绕在一起。

  “拉面!”带着不可思议,考古队员随即拍下照片并重新倒扣保存,经过分析检测,认定陶碗中的遗物是黍和粟制成的面条。自此,这个“世界第一碗面”将全世界面条出现的时间向前推进了2000年之久,成为人类文明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

  “‘第一碗面’是黄河上游史前文明高度的生动诠释,喇家遗址的文化意义早就超越了史前灾难遗址的涵义,是国内少见的、保存较完好、文化遗留极为丰富的史前大型文化聚落,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人们对黄河上游地区史前文明的认知。”民和县博物馆馆长武秀兰说。

  中华文明以农为本的基因渗透在我们的血液中,“青海拉面”的传承便有迹可循,这个远古的城邦古国带给现代人的惊喜远不止此。

  在青海省博物馆,摆放着一件“会唱歌的石头”,一块黑青色石磬,长96厘米、宽61厘米、厚4厘米,这是目前中国考古所见最大的磬,在古代是贵重的礼乐器,它就是在喇家遗址发现的。

  在考古学家王仁湘的日记中记录着当时发现的情景:2000年6月12日,正在遗址进行钻探的考古队员遇到雨天,在喇家村村民朱七十奴家中躲雨时,发现了一块形似石刀的奇怪石板,石板一侧的中部穿有一孔,可以悬挂,考古队判断出这块石板的“不寻常”,便清洗后悬挂并敲击,结果乐音铿然,宏远深沉,从这块石磬的大小推断,它是权威的象征,后来被命名为“黄河磬王”。

  与石磬同期发现的,还有大玉刀,这块玉刀呈长方形,厚度仅4毫米,复原后长度能达到60厘米至70厘米,玉刀大而薄的加工工艺不禁让人惊叹。

  武秀兰告诉记者,喇家遗址地处青海省民和县南端的官亭盆地,这里是青藏高原东北缘与黄土高原南缘的过渡地带,早在史前时期就是沟通中原与西域的通道,是古丝绸之路、唐蕃古道的交通要道,喇家遗址发掘的玉器、石磬等文化遗存,不仅是中华先民生产生活的珍贵遗留,也是史前文化多元交融的历史见证。

  一批批史前文物的发掘,凸显了喇家遗址在齐家文化研究中的特殊地位,对黄河上游早期人类文明、生态环境,黄河流域自然灾害有着重要价值和意义。2001年6月25日,喇家遗址被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喇家遗址的发掘,一直以保护理念而展开,9年仅揭露三千多平方米,它的发掘和保护需要长远规划,甚至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坚守,不能竭泽而渔、开发殆尽。”

  武秀兰说,喇家遗址的千年传奇仍未终结,它的存在和给世人带来的文明光辉不仅属于考古界、民和县、青海省,还属于全中国、全人类,它值得全世界的关注和呵护。

青海省考古黄河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