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释放非遗潜能 融入现代生活 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湖北样本

释放非遗潜能 融入现代生活 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湖北样本
2024年06月17日 10:22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6月17日电(记者徐宁)十载光阴荏苒,十载春华秋实。

    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下简称实验区)自2014年获批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来,依托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人文资源,实现了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非遗传承彰显新貌。

    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提高人才素养,非遗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引领非遗融入文旅产业发展大潮,非遗与现代生活相融相生……如今,实验区的建设成果在这片土地生根开花,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与发展之路。

    乘势而上,再接再厉。聚各方力量和智慧,不断迸发新活力,这是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挑战,更是时代赋予的机遇。

  精心守护 绵延赓续中华文脉

    设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对非遗保护理念和方式的重要探索与实践。其中,涵盖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宜昌市长阳、五峰的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设立,正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和生动实践。

    秉承“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为方针,恩施州、宜昌市分别出台了《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遗产条例》《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传统村落和民族村寨保护条例》《宜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为实验区的保护、建设和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

  2021年7月,湖北省文旅厅非遗处在舍米湖进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考核。  2021年7月,湖北省文旅厅非遗处在舍米湖进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考核。

    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代表性名录体系和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体系,恩施州共有自然保护地35处、世界级文化遗产1处、国家级非遗项目16项、各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781人。建成非遗馆7 个、非遗传承基地120个、传统工艺振兴基地30个、民族文化进校园工程示范学校90所。

    非遗保护,关键在人。自实验区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各传承场所共组织开展各类宣传展示活动392场次,培训人员达1400余人次,培养传统手工技艺大师级人才30人、传统手工技艺骨干人才66人、优秀代表性传承人400余人,他们身负各式绝活,在城市、在乡间心无旁骛、坚守匠心。

    重视数字化保护,提高资源利用率。截至目前,恩施州共完成傩戏、扬琴、利川灯歌等60项濒危项目的数字化采集。宜昌市完成廪君传说、都镇湾故事等182个非遗代表性项目、2470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数字化采集工作。长阳五峰片区先后完成了63个项目、206名传承人的数字化保护工作,让非遗保护传承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不断迸发生命力。

  活态传承 绘就文旅融合新画卷

    “非遗+旅游”“非遗+研学”“非遗+文创”……“非遗+”模式在实验区正蓬勃发展,不仅创新了旅游业态,丰富了旅游供给,更使非遗通过旅游市场深入到千家万户,有效推动文旅高水平融合、高质量发展。

    恩施州以创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将非遗保护与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紧密结合起来,打造非遗旅游游学线路9条,开展系列非遗驻景区演出活动1100余场。并将非遗元素贯穿于唐崖土司城遗址、恩施大峡谷等景区和恩施土家女儿会、利川龙船调艺术节等特色节庆活动中,“非遗+”正成为人们旅游过程中的热门选项。

世界文化遗产唐崖土司城址全景世界文化遗产唐崖土司城址全景

    文化绵延不绝,创造生生不息。土家女儿城景区创办室内非遗剧场,集结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系统展示恩施州各地山民歌、曲艺、传统戏剧三大类非遗项目,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文化已成为旅游产品的“卖点”和“亮点”。

    以省级非遗项目西兰卡普为题打造的旅游驻场演出剧目《西兰卡普》,融入了利川灯歌、八宝铜铃、女儿会等大量非遗元素,驻场演出每年可实现演出收益约1500万元,开辟了对历史遗存、非遗等进行保护式开发的有效途径。

    “多情莫如土家女,一曲山歌传佳话。”在长阳清江画廊景区,清江流域首部室内土家民俗情景歌舞秀《花咚咚的姐》,让观众沉浸式感受土家非遗的魅力。同时,宜昌片区(长阳和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还将土家十碗八扣、萝卜糕等非遗技艺类产品引入景区商铺,为游客提供游、娱、食、购等一站式体验,成为促进文旅深度融合的有益实践。

  创新发展 打开经济增长新空间

    近年来,实验区大力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让非遗保护与提高群众收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等多方面内容结合在一起,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恩施州有“世界硒都”美誉,是全国最大的富硒茶基地。依托恩施玉露制作技艺、利川红茶制作技艺、伍家台贡茶制作技艺、藤茶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恩施州持续推进茶产业全域绿色化、标准化、品牌化和集群化发展。2023年,恩施州茶产业覆盖880个村,83万名茶农因茶受益,茶农人均茶叶收入7771元,占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0%以上。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宣恩县沙道沟镇彭家寨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宣恩县沙道沟镇彭家寨村。

    大力推进生产性保护,恩施州还充分发挥以非遗项目在带动城乡就业、促进增收方面的独特优势,依托柏杨豆干制作技艺等项目建立非遗工坊11个,帮助2000多户10000余名村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此外,桃片糕制作技艺、土家织锦“西兰卡普”、腊肉制作技艺等80%的传统技艺类项目,均实现了产业化发展。

    在宜昌片区,依托省级非遗项目采花毛尖和宜红茶制作技艺生产性保护,惠及五峰县200多家茶企,年创产值达20多亿元。“采花”品牌被认定为“中华老字号”,“长阳民俗馆:非遗+农产品电商”入选2023湖北省“非遗+互联网”优秀案例。

    千年文脉绵延不绝,灿烂文明生生不息。实验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实验区将加快推动州级非遗馆建设,创新文化与旅游融合方式;发挥市场潜能,提升文创产品质量,全力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实验区建设成果更好地促进鄂西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十年一剑,成果丰硕;立足当下,砥砺前行。在绿水青山间书写统筹非遗保护与发展的湖北答卷,实验区大有可为,未来可期。

非遗湖北省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