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文化中国行——非遗保护传承】太谷饼:丝丝甜味 沁人心脾

【文化中国行——非遗保护传承】太谷饼:丝丝甜味 沁人心脾
2024年06月17日 07:21 山西日报

山西鑫炳记食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工作人员正在制作太谷饼。孙泰雁摄山西鑫炳记食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工作人员正在制作太谷饼。孙泰雁摄

  “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清徐的葡萄甜格盈盈……”著名歌唱家郭兰英一首山西民歌《夸土产》唱遍了山西美食,也让太谷饼的美名传遍天下。

  6月4日,走进鑫炳记太谷饼产业园区,一股浓郁的饼香扑面而来,丝丝甜味沁人心脾。

  “广西的白砂糖、塞北的胡麻油,加上晋中的小麦粉和纯天然的野生蜂蜜,糅合成一团,再历经和面、揉面、制饼、烫面、翻烤等严格的工序,一块小小的太谷饼坯才初具雏形……”在生产制作车间的观光通道上,十几名游客围绕在“鑫炳记”第五代传人、山西鑫炳记食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俊伟的周围,听他将太谷饼的制作技艺娓娓道来。

  “鑫炳记”始创于1859年,原址在太谷白城村温家巷,以制作太谷饼闻名三晋。从清咸丰九年起,“鑫炳记”历经百年五代传承,代代恪守晋商诚信之道,声名远播。2021年5月,太谷饼制作技艺获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山西鑫炳记食业股份有限公司担负起保护传承的重任。

  “‘先烫面,芝麻含一半,后翻烤,不准急火搞。’这些带有民间智慧的口诀,正是太谷饼制作匠人们集体实践和经验的总结。”李俊伟介绍,太谷饼原名叫“油甘饼”,其创始于清朝咸丰年间,是晋商鼎盛时期的产物,与晋商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因其独有特色逐步成为山西面点技艺的典型代表。

  在太谷,太谷饼的生产制作厂家可谓遍地开花,但大都坚守着传统的风味和发展方向。随着时代的变迁,为了传承发扬太谷饼制作工艺,并推动太谷饼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久负盛名的百年老店“鑫炳记”在传承原始制作工艺的同时,不断创新经营模式延伸产业链条,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香、酥、绵、软,入口即化,而且还有浓浓的红枣味,真是人间美味。”看着入炉前的太谷饼色泽莹润,烘烤后微微张开的裂纹散发着香味,来自天津的游客李晓丽迫不及待地将刚出炉的太谷饼放进嘴里品尝。

  “这是一款添加了红枣的太谷饼,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等成分都要高于之前。”李俊伟介绍,多年来太谷饼就一种口味,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越来越重视,为了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鑫炳记”在坚持太谷饼原有配方的基础上,又研制了红糖口味、红枣口味、木糖醇口味的谷酥饼,更适应现代人的口味。与此同时,为使太谷饼传统制作技艺和这种“诚信为本”的工匠精神薪火相传,教育后人,“鑫炳记”还紧跟时代步伐,挖掘整理晋商文化精髓,投资兴建了集晋商文化宣传、太谷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旅游餐饮、太谷饼DIY制作等为一体的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园区,将本地丰厚潜在的太谷饼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发展优势。

  如今,“鑫炳记”太谷饼产业园区年旅游观光人数20万人次,与周边美宝山庄、三多堂、晋中国家农高区、巨鑫农业等共同形成了“北洸休闲游”的格局,被指定为晋中市中小学研学教育实践基地,并与太原80多家旅行社签订合作协议,以文促商、以商养文,形成了经济、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开发格局。

  “一个小小的太谷饼承载着几代人的辛劳和智慧,前辈们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饼子里,也把信义至上、诚实守信的晋商之魂融入饼子里,我们要传承和发扬好这种精神,让太谷饼这一晋味非遗绽放时代光彩。”李俊伟说。

  本报记者张谦

  (责编:刘 洋)

李俊伟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