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镇”兴路上的济宁:精心描绘乡村振兴“富春山居图”

“镇”兴路上的济宁:精心描绘乡村振兴“富春山居图”
2024年06月17日 10:54 海报新闻

  

  大众网记者 李慧 济宁报道

  采煤塌陷地华丽转身,成为了孕育珍珠的“聚宝盆”;金乡大蒜特色产业走出国门,为百姓铺就了一条富民兴镇的康庄大道;农文旅融合让“诗和远方”的愿景照进现实,也让村民们吃上了“旅游饭”……济宁版的乡村振兴“富春山居图”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生态立镇 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在池塘养河蚌,不仅可以收获晶莹的珍珠,而且大大改善了池塘的水质,让池塘的‘死水’又变‘活’变‘清’了。”兖矿清湖生态科技(山东)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费林江说。

  走进邹城市太平镇的生物链治水·靶向珍珠养殖项目基地,只见整齐划一的珍珠浮筒横铺于湖面之上,水下悬浮挂养着一只只生机勃勃的河蚌,它们正依靠管网系统汲取着营养液,一颗颗圆润晶莹的珍珠孕育其中……

  谁能想到,这片如今水美蚌肥的池塘,曾经竟是一片荒芜的煤炭塌陷地。为改善环境,邹城积极探索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方式,生物链治水就是其中有效的一种。

  “一个3年或4年的河蚌在常温下每天过滤40到50升水,相当于一个小型的净水器。”费林江介绍,生物链治水就是将池底的黑臭淤积物,通过微生物技术进行转化,把污染物转化培养成投喂河蚌的藻类营养。在这个过程中不添加任何化学试剂,不污染水体本身,帮助水环境建成一个稳定的纯生态食物链系统,通过层层营养传递关系,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最终达到生物清淤生态治理的目的。河蚌养殖不仅让水变清了、景变美了,还产出了大量高品质的珍珠。

  护了生态,富了口袋。昔日的塌陷地变成了国家级湿地公园,发展出集观光采摘、农耕体验、捕鱼观赏、休闲垂钓于一体的生态旅游产业,为群众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带动了周边5000余户村民发展设施农业、养殖等产业,塌陷地每亩每年创收近3万元。

  特色强镇 探索富民强镇新路径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发展特色产业,要扎根于“土”,体现“特”,还要形成“产”,要向产业链要效益,做到“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只有这样,乡村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前景才会更加广阔。

  从“论吨称”到“论克卖”,从调味品到食品、保健品,金乡县因蒜而兴、因蒜而富。“世界大蒜看中国,中国大蒜看金乡”的美誉传遍四方,也让区域“土特产”成就了富民“大产业”。

  与传统“猫着腰,弓着背”的种植方式不同,金乡大蒜的种植方式已经走向了规模化、机械化、智慧化。

  走进金乡县鱼山街道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映入眼帘的是大蒜覆膜机、收获机、植保无人机和水肥一体化等先进装备。在田间地头,不时可见光伏板、摄像头、感应器等现代化、智能化设施,黑色的风向标不停转动,昭示着大蒜产业的勃勃生机。

  从“种得好”走向“卖得好”,在打响品牌的同时,更不断增加群众的收入,让特色产业真正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金乡县紧跟市场需求,打造了直播带货基地、电商创业孵化中心、仓储物流服务中心,形成了“特色产业+区域品牌+农村电商”大蒜电商产业发展模式。同时,搭建了“中国·金乡大蒜指数”“凯盛农产品大数据”等线上信息发布平台,蒜农足不出户,轻戳屏幕,大蒜行情走势图映入眼帘。进入“语音”选项,还能耳听金乡县新蒜产区的当日市场行情。

  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加大大蒜高端产品加工研发体系建设,推出黑蒜胶囊、蒜氨酸口服液等100多种精深加工产品,大蒜从“论吨称”到“论克卖”,实现了大蒜从调味品到食品、保健品的全产业链发展,农民也从蒜农逐步转变为工人、大蒜经纪人、蒜老板,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逐年提高。

  家家卖蒜,户户蒜商。金乡大蒜走出了一条产业强、农民富、乡村美的新时代乡村振兴之路。截至目前,该县共发展6处10万亩有机大蒜种植基地,带动4万多种植户增收致富;拥有规模以上大蒜加工企业128家,年加工能力达110万吨;累计研发推出黑蒜制品、硒蒜胶囊、大蒜多糖等40多种深加工产品。2023年,金乡县大蒜网络零售额达到8亿元,同比增长63.8%,跨境电商经营主体突破4000家,推动金乡大蒜走出国门,销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文旅重镇 描绘乡村旅游新画卷

  农文旅融合发展,是带动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抓手,也是增加乡村旅游产业价值和产品优势的有效路径。

  在微山湖边,沿京杭大运河古道,有一座典型的枕水渔村。因其位置得天独厚,故名运河里村。运河里村地处微山县留庄镇,村民世代以捕捞或水产养殖为生。

  一边是古运河,一边是微山湖,渔家文化是村庄最鲜明的标签,河湖相融的特色经济是当地最亮眼的名片。

  微山县留庄镇运河里村立足滨湖渔村特色,以运河里水岸田园项目为载体,蓄力攻坚“农文旅”,村子采取“产权集体所有,公司市场化运营,村民分红、务工参与”的模式,整合村内废弃房屋、空闲土地,有模有样地做起了乡村旅游项目。蹚出一条彰显“乡土味、微山韵、济宁风”的乡村旅游新路径。

  “我们这里变化大,环境上都干净了,老房子变成民宿,有旅游的可以在这里住。”微山县留庄镇运河里村村民蒋广菊说。

  运河里村通过举办田园音乐会、篝火晚会、美食节、夜游节、露营节等活动,吸引了不少人气和流量,同时,当地增加了文艺演出、主题客房、渔家特色餐饮、农事体验、亲子研学等全谱系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

  如今,运河里村的旅游项目每年为村集体创收200余万元,带动500多人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村集体收入从2018年的30余万元,涨到现在的430余万元,村民的人均收入也增至3万余元。目前,村里有100余人有相对稳定的工作,2700亩土地资源被盘活。

  在运河里村辐射带动下,临近后塘子村的手工编织产品成为热销旅游产品。“蒲扇、筐子等编织品都上咱运河里大集上去卖,不但给俺村里带来集体收入,他们个人腰里更有收入。”微山县留庄镇后塘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心良说。

  同时,周边蒋坑村的垂钓产业,徐家堂村的预制菜产业等也在运河里村旅游发展带动下,经营收入大幅增长,驶入发展快车道。

  村民富了,环境美了,生活好了。济宁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乡村振兴的成效看得见、摸得着。大道无垠,前景光明。守住生态根本,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文旅融合,济宁大地上那幅如“富春山居图”般的美好画卷,还在不断地延展……

  责编:王乐双

济宁市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