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实现供需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实现供需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2024年06月18日 06:12 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9年居全球首位,全球一半以上的新能源汽车行驶在中国,为推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作出了中国贡献。

  从名不见经传到全球领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得益于完善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以及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充分的市场竞争,是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推动“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的又一生动例证。

  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刻总结了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其中一条是:“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生产能力的优势,使国内大循环建立在内需主动力的基础上,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

  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位,作为超大规模经济体,可以也必须内部可循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们牢牢把握战略主动的一招“先手棋”,有利于更好发挥我国的“大国优势”,塑造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和稳固的基本盘,支撑并带动外循环。

  供给和需求是经济运行的一体两面,二者互为条件、相互依存。经济循环畅通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供给、需求不仅要在总量和结构上平衡,而且要在动态上平衡。从外部环境看,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对全球总供需平衡产生重大冲击。从国内看,我国正处于经济恢复与产业升级的关键期,特别是总需求不足是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对形成供给和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出了更高要求。

  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统筹推进补短板、锻长板、强基础,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力和安全性,以自主可控、高质量的供给适应满足现有需求,创造引领新的需求。

  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国内市场主导经济循环的特征会更加明显,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将不断释放。要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着力扩大有收入支撑的消费需求、有合理回报的投资需求、有本金和债务约束的金融需求,使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历史过程。

  当前,我国经济呈现增长较快、结构趋优、质效向好的特点。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更加明显,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两重”建设、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政策加快落地实施。供需两侧协同发力,为巩固经济回升态势、推动长期发展向好进一步夯实了基础。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发展问题,但本质上是改革问题。着力打通经济循环卡点堵点,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推动供需良性互动……顺势而为、精准施策,我们完全有条件构建新发展格局、重塑新竞争优势,为中国经济行稳致远注入更持久更稳定的动力。(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经济日报评论员)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