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加快落实“五大任务” 推动高质量发展】​为解决草原过牧问题开出内蒙古“良方”

【加快落实“五大任务” 推动高质量发展】​为解决草原过牧问题开出内蒙古“良方”
2024年06月18日 09:04 内蒙古新闻网-《内蒙古日报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风光是无数人的诗与远方。

  6月18日是草原保护日,在这个特殊的时刻看这片令人向往的草原上的数据,国土“三调”结果显示,内蒙古草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46%,是耕地的4倍、林地的2倍。作为内蒙古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草原是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内蒙古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基础和保障。

  承担着生态与发展重担的内蒙古大草原,也有“成长的烦恼”。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指出,总体上看,内蒙古的草原已经过牧了,要注意休养生息。2024年初,内蒙古在全区17个旗县启动解决草原过牧问题试点工作,一地一策解决草原过牧问题。

  保护草原是内蒙古生态系统保护的首要任务之一。多年来,内蒙古紧抓“人”“畜”“草”解决草原过牧的关键问题,积极处理草原生态和生产的关系,正在探索形成解决草原过牧的内蒙古“良方”,推进草原生态、牧民生活、畜牧业发展全面向好。

  做好“堵”的文章,为草场“减负”

  夏季,通辽市扎鲁特旗阿日昆都楞草原迎来了一年中最美的时候。没过膝盖的碧草随着大地连绵起伏,马鹿、狐狸穿梭其间,一道道溪水潺潺缓缓,置身其中,仿佛置身于画卷之中。

  10多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模样。由于长期超载放牧,草原生态退化,河流断流,畜牧业收入逐年下降。2013年,扎鲁特旗对阿日昆都楞地区80万亩草原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并实行全年禁牧禁垦。

  如今,经过休养生息的阿日昆都楞草原不仅生态实现逆转,当地牧民也得到实惠。“我家有1万亩草场,前些年每亩产草量只有100多斤,牛羊不够吃,年年都要从外面买草。现在,每亩产草量能达300多斤,不仅自家牛羊够吃,还能卖出一部分增加收入。”搬迁禁牧后,牧民呼格吉勒图成了一名护草员。

  禁牧、休牧、轮牧,是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规律、让草原休养生息的良法。在国家支持下,内蒙古连续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将严重退化沙化、不适宜放牧利用的草原划为禁牧区,禁牧区以外的草原落实草畜平衡和休牧制度,以草定畜,科学核定载畜量,减轻天然草原压力,并给予牧民禁牧补助和草畜平衡奖励。“十四五”以来,内蒙古每年有3.8亿亩草原通过禁牧得以休养生息,5.9亿亩草原通过草畜平衡得以合理利用,140多万户农牧民从中受益。

  与此同时,全区各级林草部门在建立健全草原过牧评价指标体系、严格落实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制度、加强草原过牧监测预警巡查等方面持续用力,对超载放牧、夜牧、偷牧等违规行为进行处罚,形成震慑。

  坚持不懈,多年努力,内蒙古牲畜超载情况得到初步遏制,草原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草原自我更新修复能力明显提升,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提高到45%,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

  天然草原禁牧休牧,牛羊住进了棚圈,各地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探索出舍饲圈养、舍饲半舍饲、家庭牧场、托养利益联结、冷季异地代养等10种模式,切实解决草原过牧问题。

  达茂旗通过建设智慧牧场,实现半舍饲圈养、高效养殖,减少草场负荷;探索“联户经营”,进行轮牧制,分区、分块进行放牧,草场得以休养生息。扎赉特旗探索实施“公司+村集体+合作社+农牧户”利益联结方式,实现“统养共富”,科学饲喂减低草场压力、降低饲养成本……

  做好“疏”的文章,让草原“增值”

  禁牧不等于禁养,减畜不等于减收,解决草原过牧问题的过程也恰恰成为农牧民转变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的良好契机。

  “1头牛相当于5只羊的收入。羊喜欢刨着草根吃,对草原破坏大,牛只吃草尖,不影响草的生长。”几年前,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巴彦温都尔苏木海拉苏台嘎查牧民朝格图把家里的肉羊减少到了100只,并对牛群进行改良,养殖了20头高代西门塔尔肉牛。“减羊增牛+少养精养”,朝格图家不仅草牧场好了,收入也不降反增,今年畜牧业纯收入达15万元。

  朝格图家的变化不是个例。面对生态环境的压力,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依靠良种肉牛产业扭转乾坤,并实行早补饲、早冷配、早接犊、早出栏“四个早”模式,牛多了,牲畜总数却降了,草原绿了,劳动力解放了,农牧民收入也增加了。

  近年来,内蒙古以解决草原过牧为契机,大力推动现代畜牧业转型升级,通过优良牲畜选育推广、科学放牧技术培训、畜产品品牌建设、畜产品精深加工等多项产业发展政策,找准生态、生产、生活的平衡点,在巩固生态治理成效的同时,保障农牧民收入不减少。

  解决草原过牧问题,“草源”是关键。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指出:“内蒙古自然放养的载畜量已到了‘天花板’,今后畜牧业发展的出路关键在草,有了草才能增加牛羊和牛奶,我们正发力解决这个问题。”

  内蒙古以解决“草源”问题作为统筹生态与发展、解决草原过牧问题的主要出路,一方面在“三北”工程攻坚战和三大标志性战役中,聚焦严重退化打草场和重度沙化放牧场,采取封育休养、切根改良、免耕补播和施肥等措施,逐步恢复天然草原的牧草质量和产量。另一方面,通过发展人工草地、打造高标准草田和草业园区、提升秸秆饲料化水平及完善饲草储运体系等多项举措,逐步提升饲草供给水平,减轻草原畜牧业对天然草原饲草依赖。据测算,目前内蒙古年人工种草、秸秆饲料化利用、天然草原可食牧草等饲草供给总量可达8000万吨左右,可基本满足全区1.4亿头草食家畜饲草需求。

  2024年,内蒙古印发推进草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推出11项政策措施提升草产业发展和优质饲草供给能力,“草源”问题将得到进一步解决。

  内蒙古正在进行的解决草原过牧行动,不仅要持续推进草原休养生息,从源头上保护平衡草原生态,也将进一步加速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霍晓庆)

  编辑:孙丽荣

内蒙古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