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老基地”新变化——再访李保国山区开发与林果产业创新团队

“老基地”新变化——再访李保国山区开发与林果产业创新团队
2024年06月18日 07:22 河北新闻网官方

6月4日,郭素萍(左一)在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种质资源圃做技术指导。 河北日报记者 陈 华摄6月4日,郭素萍(左一)在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种质资源圃做技术指导。 河北日报记者 陈 华摄

  “郭老师,您啥时回来的?”“郭老师,您到我的果园里看看吧!”……在内丘县岗底村,“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李保国教授的妻子、河北农业大学研究员郭素萍每到一处,都有村民热情地跟她打招呼。

  2016年李保国去世后,郭素萍接过了接力棒,成为李保国山区开发与林果产业创新团队带头人。8年来,团队成员由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30多人,他们传承和发扬李保国精神,接续奋战在太行山区,让“老基地”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苹果园种上了软枣猕猴桃

  六月的太行山,群峰竞秀,苍山滴翠。

  在邢台市信都区浆水镇前南峪村麻峪沟的软枣猕猴桃种植基地,藤蔓枝繁叶茂,上面挂满了一簇簇手指肚大小的软枣猕猴桃果实,像一个个袖珍的小灯笼。

  “这种徒长枝要及时修剪,这种挂果量大的树在浇水和施肥上要给它吃‘偏饭’……”在挂满幼果的树下,郭素萍耐心地给郭永奇讲解软枣猕猴桃管理技术。

  “沾!”郭永奇不时点头,不明白的还要追问几句。

  郭永奇是前南峪村村民,也是软枣猕猴桃种植的“土专家”。

  “这个软枣猕猴桃不是本地的水果,是从辽宁丹东引进的。目前我们村种植了100多亩,我自己承包了60亩,已经进入丰产期。”郭永奇告诉记者。

  辽宁丹东的软枣猕猴桃如何引进到了前南峪村?

  “这可多亏了郭老师他们团队。”郭永奇说。

  这个软枣猕猴桃种植基地之前是一片苹果园,由于树龄老、品质差,经济效益越来越不好。

  是接着种植苹果树,还是换成其他新树种?

  郭素萍心里一直惦记着这件事,一次在外地参加科研会议时,发现软枣猕猴桃营养价值高、市场前景好,而且前南峪的温度、湿度和土壤也非常适合种植软枣猕猴桃。

  “咱们这里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游客多,种植软枣猕猴桃的话,还可以搞采摘。”经过充分论证,郭素萍便向前南峪村推荐了这一新树种。

  2016年,前南峪村引进了1300株苗木,在这片老果园里开始了新探索。

  新树种引进来了,但没人懂种植技术。

  “最初我们把买来的苗木栽植在平地里,但是夏季雨水多的时候被淹死了不少。”郭永奇回忆,后来,郭素萍带领团队成员把用于其他果树的起垄栽培技术“嫁接”到了软枣猕猴桃上。

  “软枣猕猴桃喜水也怕水,连续泡水在40个小时以上植株就会死亡。在垄上种植能大大降低夏季雨水多时被淹的风险。”郭素萍解释。

  软枣猕猴桃种“活”了。几年来,前南峪村种植的软枣猕猴桃亩产近2000公斤,而且每公斤可卖到六七十元。

  看到软枣猕猴桃市场前景火热,省内外的果农纷纷前来“取经”,前南峪村又建立了苗木繁育基地,培育自己的苗木。

  哪些枝条适合扦插育苗?需要怎样的土壤?要保证多大的湿度?这些难题在李保国山区开发与林果产业创新团队的帮助下都一一攻克。

  “目前,我们村每年销售苗木10万余株,收益近200万元。”郭永奇说。

  不仅是软枣猕猴桃,这几年前南峪村在创新团队的帮助下,探索推进老品种更新换代,引进了大樱桃、红树莓等多个高效特色果品的新品种,林果效益不断攀升。

  “农民需要啥,我们就研究啥。”这支创新团队一直传承着李保国精神。

  把一个苹果“吃干榨净”

  内丘县岗底村,地处太行山东麓。

  1996年8月,李保国来到这里,倾心倾力开展科技扶贫20年。他生前研究制定的富岗苹果128道标准化生产工序,让苹果种植有了标准,让果品质量有了保障。

  现在的岗底村,是全国闻名的苹果种植专业村,富岗也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

  “品相好的鲜果可以直接卖个好价钱,剩下的怎么办?”为了让每个苹果实现利润最大化,岗底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他们充分利用富岗品牌和资源优势成立了河北富岗健康饮品有限责任公司,2018年又建起了苹果超高压果汁、果酱加工车间。

  刷选、破碎榨汁、过滤、灌装压盖、超高压冷杀菌……在富岗健康饮品公司果汁生产车间,一个个苹果经过多道程序后,变身为美味的苹果汁。

  “我们现在推出的苹果汁是第三代产品,采用超高压处理技术,100%鲜榨苹果汁。”富岗集团副总经理、河北富岗健康饮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海菊介绍。

  如何让产品更加多元化?

  创新团队成员、河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田益玲教授建议他们进行复合果汁生产,既丰富了口感,又增加了产品的品类。

  “加入蓝莓、树莓等的苹果复合果汁从去年开始上线,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的同时,也让果汁‘身价’上涨了不少。”张海菊说。

  苹果只能加工成果汁吗?

  “当然不是,苹果全身是宝。”田益玲说,果汁生产中产生果皮和果籽,苹果渣可以通过酵母发酵后蒸馏成苹果白兰地,发酵后的残渣进一步处理可以变为菌肥应用于种植生产;离心果渣还可以加工成苹果纤维粉、苹果高纤泥等。

  不光关心苹果的深加工,“什么样的苹果算是符合消费者需求的‘好’苹果”也是创新团队关心的课题。

  “以前苹果的分级只按果实大小,现在外观、色泽、糖酸比、消费者的消费需求等都是重要的参考指标。”田益玲说,在他们的帮助下,岗底又制定出了新的选果标准。

  在把一个苹果“吃干榨净”的路上,他们一直在努力。

  绿岭核桃有了国家级“通行证”

  层层叠叠,满眼葱绿。行驶在临城县北部的高岗上,记者看到,路两边的树上挂满了青皮核桃。

  从穗条上取下完整芽片,用芽片做尺子在砧木上割掉相应大小的皮,然后把芽片放到去掉皮的位置,对齐后用塑料膜将芽片与砧木绑紧……6月9日,虽然是端午假期,李保国的学生、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陈利英在种质资源圃忙着嫁接从省林科院引进的19个核桃新品种。

  “这些新品种有的抗病性强,有的丰产性高,它们是以后育种的基础。”陈利英介绍,目前这里有从全国各地引进的50多个优质核桃新品种(系)。

  2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野岭。

  2000年,李保国从美国引进了6个核桃优良品种、11个山核桃品种,从国内其他地区引进了13个核桃优良品种,进行选择育种、突变育种等,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厚度仅有0.8毫米—0.9毫米的薄皮核桃新品种——绿岭。

  “当时,有专家说早实核桃品种寿命短、易早衰。”陈利英说,但如今20多年过去了,绿岭的核桃树仍处于丰产期。

  2019年,绿岭核桃还通过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

  “这是李老师生前的愿望。”创新团队成员、河北农业大学教授齐国辉说,有了国家级“通行证”后,绿岭早实核桃已经推广到全国12个省份。

  传承,是最好的怀念。

  李保国生前常讲,一个好品种可以富裕一方百姓。李保国走了,但是他的话却深深地刻进了创新团队成员的心里。

  “未来,我们将核桃育种和食品加工适应性评价结合起来,比如加工核桃油我们就选育种仁含油量高或产量高的品种,加工核桃乳就选育蛋白含量较高和较稳定的品种。”齐国辉说。河北日报记者 陈华 王敬照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