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北京升级工程建设领域营商环境 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

北京升级工程建设领域营商环境 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
2024年06月18日 16:59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探索“信用+监管”分级分类管理,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推进“多测合一”成果共享应用;探索“先租后让”模式,进一步提高产业用地配置效率;持续推动数字赋能,460个项目通过全程网办取得许可审批......今年,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深挖营商环境改革潜力,研究制定了《关于持续优化工程建设领域营商环境 促进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为北京市新一轮工程建设领域营商环境改革提供了实施路径和具体抓手。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工作方案》主要聚焦以下几方面任务。

  一是探索“信用+监管”分级分类管理,优化配置监管资源。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制定《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领域信用评价及分级分类监管工作管理办法(试行)》,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持续开展信用评价工作。《办法》强调数据归集共享管理,进一步构建社会信用评价模型,加强对评价对象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设立了评价等级熔断机制,实现了对规划自然资源领域业务管理和服务对象的全覆盖,信用评价结果的全兼容和全应用,推动规划自然资源信用监督管理再上新台阶。

  二是深化信息共享集成,推进“多测合一”成果共享应用。新一轮改革中,更加突出“多测合一”成果应用,建立“多测合一”成果动态更新基础测绘地形图工作机制,现已为测绘单位研发完成两套生产软件,开通“多测合一”服务平台政务网查询系统的相应反馈权限,目前已进入测试运行阶段;建立“多测合一”服务平台与“不动产登记系统”的关联应用机制,推进建设项目全流程业务数据衔接。

  三是全面优化空间要素保障,促进土地资源有效利用。今年以来,为保障重大项目早落地、早见效,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进一步优化单独选址类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划拨供地程序,对于本市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范围外的能源、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在市政府建设用地批复中实现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供地方案同步批准。

  在创新产业用地配置方面,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积极探索“先租后让”模式,进一步提高产业用地配置效率,降低企业初始用地成本,完善优化所有者权益实现形式。“先租后让”方式减少了对流动资金的占用,同时为后期发展、转型、升级预留空间,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目前已在亦庄、大兴、通州等区开展试点。

  为全面展示供地信息,辅助企业“线上读地、异地选地”,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在官网建立“拟供地信息”窗口,实现供地信息公开透明,全面公开项目基本情况、拟出让时间段、区位图、影像图、规划图以及全景模式。目前已发布5轮次商品住宅项目拟供应清单,包含107个项目。

  四是强化数字赋能,推动政务服务提质增效。自2024年3月1日起,在全市全面推行用地预审和规划许可全程网办,包括全部建设项目的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房屋建筑类项目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各类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和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等,提供在线申请受理、审查决定、送达等全流程、全环节网上服务,建设单位可通过互联网申报、实时进度查询和下载规划许可文件等。自3月1日至5月31日,全市已有460个项目通过全程网办取得许可审批。

  为推动《工作方案》落实,在“各区自荐+部门推荐”的基础上,选取了通州、朝阳、海淀、石景山、房山等12区作为改革示范区,开展首创性、突破性、集成性改革探索,以重点区域率先改革带动营商环境整体提升。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月朦

  编辑/李晓萌

  责任编辑:梁燕(EN003)

北京市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