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给耕地上“数字户口” 常德柳叶湖实现智慧管田、护田

给耕地上“数字户口” 常德柳叶湖实现智慧管田、护田
2024年06月19日 00:00 新浪新闻

      本报记者陈张书通讯员丁昌法常德报道

      走在柳叶湖旅游度假区白鹤镇郑家河社区,黄大妹的玉米地旁立着一块“耕地保护责任牌”,上面印着二维码。只要用手机扫码,这块园地的信息连同户主其他田地的信息就显示出来:“杨再兴,水田5.2亩,旱地10.3亩,园地0.4亩。”

      这是常德市柳叶湖旅游度假区创新探索耕地恢复和智慧护田的责任牌,不仅竖立起党政同责的“责任牌”,更把这块责任牌竖在老百姓的心里。2022年,该区利用建立耕地丘块信息台账,对耕地创新试点,实施“户籍式”管理,推行“码”上管,定田、定人、定户,责任到人,监控到位,真正做到让每一寸耕地都实至名归,让良田必须是“粮田”。

      依托科技智慧管田护田

      “这块耕地,前年就立上了责任牌,实行户籍化管理。”黄大妹说,以前大家都不清楚是基本农田还是一般耕地,可以种什么、不能种什么,现在只要用手机扫码查看,地是谁的、怎么利用,清清楚楚,大家根据规定,规范种植。

      柳叶湖旅游度假区地处武陵山余脉向洞庭湖盆地的过渡地带,既有山丘平岗,又有远近闻名的“中国城市第一湖”柳叶湖,湖水面积达21平方公里。该区又位于城市规划用地红线区,耕地资源极为珍贵。

      从2022年3月开始,柳叶湖实行智慧护田、智慧用地,给耕地上“数字户口”,依托科技支撑,利用卫星影像图层和矢量地图图层,精确定位田地,搭建田长制手账App,创新建立“二维码”管理平台,为全区5.2万亩耕地赋码,实现智慧管田、护田。

      “我每次就沿着这个边线巡田。”同兴村村支书杨宏志打开田长制手账APP说,这个卫星影像图层上的土地信息一清二楚。

      定位精确规则一目了然

      去年2月,一名村民准备搞稻虾混养,动了挖机。杨宏志发现后,立即打开田长制手账APP,查询地类,叮嘱其不能挖鱼塘。得知是稻虾混养开渠,杨宏志又苦口婆心地劝说:“开渠要注意,沟渠面积不能超过10%,深度不能超过1米。”

      在柳叶湖旅游度假区田间地头,矗立田长制公示栏,栏内田长制度、双岗责任体系、田长制二维码一应俱全。只要扫码,便能了解全村耕地保护情况。扫描二维码,卫星影像图层和矢量地图图层,既可精确定位田地,也可生成田长巡田轨迹。点击任意一块田地,网格位置信息、区联村田长、村级田长、耕地保护面积等信息,一目了然。

      借助这一款自创的“二维码”管理平台,柳叶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围绕推进耕地保护“田长制”,最终融汇成一套“组合拳”,打通了耕地保护的“最后一公里”。

      创新管理守住耕地红线

      在每块耕地上用红线勾勒的区域,实际上蕴藏着两种网格管理模式。“网格田长制”针对的是城郊接合部耕地较为集中、且已大范围流转的村(社区),“组田长制”针对的是其他偏远村组。两种模式在先期试点时,得到了白鹤镇郑家河社区、白鹤镇同兴村老百姓一致好评。红线施划严格依据三张图纸,即“三调”耕地分布底图、耕地保护目标分布图和网格底图。

      “掌上管田,省心省力。”该区白鹤山镇郑家河社区第三网格田长郑志祥举例,以前劝村民这块地不能用来栽树只能用来种田,绞尽脑汁、费多少口舌都说服不了人,现在好了,只要打开APP,大家都能看到土地属性,永久基本农田只能用来耕种,林地上植树当然没问题。

      从“田长管”到“大家管”,柳叶湖科技赋能,创新管理守住耕地红线。郑志祥介绍,现在每一块地都有了“身份”,具体信息清清楚楚,老百姓也随时可以通过APP进行举报,看看有没有地抛荒,或者是改鱼塘的、乱搭乱建的。

      通过智慧管田、护田,柳叶湖旅游度假区已连续4年实现了违法用地“零增长”,守护亩耕地红线。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