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石榴花开 籽籽同心|八十九团:一片片棉田传递兵地情

石榴花开 籽籽同心|八十九团:一片片棉田传递兵地情
2024年06月18日 19:07 新浪新闻

  “我自己的棉田也没有这么操过心,满脑子都是把这块儿地种好,实现今年的目标。”6月10日,五师双河市众合民丰合作社理事长姬风社来到博乐市达勒特镇破城子村的兵地科技示范田,观察棉花长势。

  大片的棉海在夏日的微风中起伏,展示着丰收的希望。去年,姬风社所在的合作社种植的棉花籽棉单产达587.3公斤,位居兵团第二。有着丰富棉花种植经验的姬风社,今年将所有精力放在了眼前的这片棉花示范田。

  该示范田是五师八十九团与博乐市达勒特镇共同打造的兵地科技示范田,是五师双河市兵地共建重点项目之一。

  今年初,八十九团在与达勒特镇交流共建过程中,了解到破城子村有500多亩低产田,每年籽棉单产都徘徊在380公斤左右,村民收入低下。经过研究,八十九团决定把破城子村的低产田作为试验田来科学管理。

  五师双河市众合民丰合作社流转了破城子村540亩低产田,进行农业机械化管理,力求实现籽棉单产500公斤的目标。

  一年时间,从常年单产380公斤到500公斤,在创籽棉高产的同时,还得保证高品质,对于姬风社来说,是挑战,也是动力。

  “这块地土壤条件差,病虫害多,产量低,我买了最好的病虫害防治药物,从根本上种好这块地,要在一年内实现籽棉单产500公斤的目标,难度很大,但我有信心。”姬风社告诉记者。

  在种植过程中,姬风社采用了高端肥料精准施肥技术,通过配方施肥,棉花的吸收率可达85%。在用水上,采用贴片式滴灌带,每80亩地就有一个灌溉支管,棉花长势统一匀称。

  “最重要的是,我想把这些技术和经验教给村民,把技术留在这片棉田里。”姬风社说。

  在八十九团,像姬风社一样,全心全意把种植技术留在周边乡镇的兵团人比比皆是。

  “我的棉花种植技术就是八十九团的职工群众教的,我们对兵团的棉花种植和管理技术十分认可。”6月11日,博乐市贝林哈日莫墩乡决肯村村民巴喜告诉记者。

  巴喜所在的决肯村与八十九团四连只有一路之隔,并且有着深厚的渊源:1999年同时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2002年双方签下共建合约。

  说起当初共建的事,巴喜至今还记忆犹新。“2002年春天,八十九团的农机手为决肯村村民播种。村口的那100亩地,机车播过的地方,直得像一条线。”

  当年秋收时,决肯村籽棉单产达到360公斤,成为博乐市最早采用滴灌节水新技术的一个村。而在这之前,决肯村籽棉单产只有250公斤左右,籽棉单产300公斤,是村民的梦想。

  “最初八十九团的职工群众帮助我们播种的那块地,如今成了种植示范区。”巴喜说。

  除了决肯村,截至目前,八十九团帮助达勒特镇、乌图布拉格镇等共建结对单位建设棉花种植示范田1.5万亩,每年为共建单位播种3万多亩、机采棉花2万多亩,越来越多共建的连队和乡村守望相助,携手迈向共同富裕。

  据八十九团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韩新疆介绍,八十九团每年都定期组织连队职工和地方群众进行农牧业生产观摩互访,互相学习土地流转经验以及合作社创办经验等,部分连队职工自发到周边乡镇为村民传授棉花、葡萄高产栽培技术,不断带动周边地方乡镇农业发展。

  “兵地融合,是要将心融在一起,融合离不开人,付出真心,融合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八十九团党委副书记、团长刘新军说。

  正如刘新军所说,在八十九团,兵地融合已然是心与心的交融、人与人的交心。

  近年来,八十九团与结对共建单位在互相学习农业科技,特色种植、养殖等新技术的同时,还从产业富民、文化引领等方面开展连村结对共建活动,使兵地融合发展朝着更高层次迈进。 (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莫丽德尔·塔帕衣 陈婧茹 通讯员 申玲)

  编辑:曹晋庭   审核:张宇帆   

  来源:团炬

棉花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