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太原市小店区:“百院非遗”共传承 美丽乡村看发展

太原市小店区:“百院非遗”共传承 美丽乡村看发展
2024年06月18日 23:47 中新网山西

  中新网山西新闻6月18日电 看乡村振兴、听廉洁故事、品非遗文化……这里是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的太原市小店区刘家堡村。

  游王琼故里 听廉洁故事

  刘家堡村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因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筑堡屯兵而得名,后因明代重臣王琼而声名鹊起。这里也是中国最早的王姓族发源地。王琼历经成化、弘治、正德、嘉靖4位皇帝,曾任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吏部尚书,是一位刚正不阿、廉洁清正的官员,治理漕运,平定宸濠叛乱,任人唯贤,重用王阳明,为守护西北立下赫赫战功。是与张居正、于谦齐名的明朝三大重臣之一。

  小店区将区域丰富的历史资源、名人资源与时代精神有机融合,精心修复王琼故居,在这里能够了解王琼的家谱、家训以及王琼后人的情况,追溯这位历史名人的廉政足迹,激发大家在各自岗位上更加廉洁自律,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叹晋韵春秋 赏包罗万象

  在刘家堡村南大街有一处“晋韵春秋百年文史展示馆”,馆内珍藏的史料、图片、照片和实物,仿佛是一幅历史深度与文化广度交织成的丰富多彩的画卷。包罗万象的老物件展示了从清末的衰微、民国的建立、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烽火、开国大典的盛况、抗美援朝的英勇,直至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日益走上小康的百年历程。

  该馆馆长武俊文,是一位对历史充满热爱的收藏家,他的足迹遍布全国22个省份,持续20余年不懈追求和收藏,带回近万件珍贵的藏品,每一件都承载着历史的重量和故事。

  “这个雪花膏我家也有”“这是走西口时马儿背上的粮食袋子”,馆内的老物件唤醒了观者对往昔岁月的集体记忆。这些历史的见证让人心生敬佩,同时也让参观者更加珍惜当下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

  品非遗花馍 享“蒸蒸”日上

  走在刘家堡村非遗文化一条街,会看到一个个闲置的院落已经被打造成文化味儿十足的非遗小院,非遗项目与田园风光深度融合,让这个村庄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走进非遗花馍馆,氤氲袅袅、面香扑鼻,一个个色彩斑斓、造型各异的花馍,让人眼花缭乱。“哇,这么大的石榴也是用面做的吗?”其中一件巨型石榴造型的花馍吸引着来访者。

  花馍是山西传统面食之一,拥有一千多年历史,其制作工艺源远流长。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花馍不再是单纯的美食,还被赋予时代的文化内涵,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揉、搓、捏、拽、点……一个个普通的面团在非遗花馍老师的巧手揉捏下,摇身变成造型独特的艺术品,随着层层蒸汽,香喷喷、热腾腾的花馍从蒸箱端出,香气扑鼻而来,而其独特的口感和香甜的味道更是令人难忘。

  观大漆之美 悟兼容并包

  “梅艺漆坊”是一个传承金漆镶嵌技艺的非遗小院,在这里,目之所及,一只碗、一双筷、一个梳妆匣,或是一幅画、一件瓷器、一条色彩斑斓的丝巾——每一件作品背后都传递着金漆镶嵌工艺传承人郭喜梅赋予的灵魂、赋予大漆的语言。来访者不仅可以近距离欣赏大师的精湛工艺,还能跟着大师亲身体验漆艺的博大精深。

  大漆又名天然漆、生漆、土漆、国漆,故泛称中国漆,是割开漆树树皮,从韧皮内流出的一种白色黏性乳液加工后制成的涂料,接触空气后氧化成褐色。由于漆树的产漆量非常少,有“百里千刀一斤漆”的说法,大漆也就显得更加珍贵。

  漆艺的最终呈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器型、包包、丝巾、T恤等等,每样作品都很大气,可做平常穿搭,同时也是艺术品。参观的游客说,对标到当今的生活和工作,我们也应该学习“大漆精神”,学习它的兼容并包和参差多态。

  寻领袖风采 传红色基因

  在刘家堡村有一座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红色教育场馆——王保旺红色书画馆。在这座400平方米的展馆内,珍藏着王保旺老师精心创作的百余幅领袖肖像绘画和书法作品,每一笔每一划都透露出对领袖的敬仰和对红色文化的热爱。

  现年80岁的王保旺是王琼的第二十一世后人,自幼对书画艺术情有独钟。他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孩子成长为备受赞誉的草根书法家,多次荣获全国性的书画大奖,赢得了书画界的广泛认可和尊敬。

  王保旺画一辈子只专注于一件事情,他的成长历程和对艺术坚持不懈的追求,深深打动着来访者。

  刘家堡村推动文旅小镇建设,打造美丽乡村新名片,在乡村振兴道路上不懈努力,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宾客来探访“文旅小镇”,在这里亲眼见证刘家堡 “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倾听廉洁奉公王琼的感人事迹,深入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充分感受新时代农村的蓬勃生机与文化底蕴。(完)

  (小店区融媒体中心供稿)

非遗太原市王琼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