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知与行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知与行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2024年06月19日 08:04 河北新闻网官方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核心要素作用,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科学布局产业创新,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积极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不断拓展完善产业链,构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体系优势

  ■主动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把握科技发展需求,深化改革,从体制机制上为新质生产力成长创造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以体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要求,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加大探索力度,积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持续推进科技创新,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强基赋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核心要素作用,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提高科技人员的创新自信和学术水平是关键。没有科技工作者的科技自信和自强精神,就不会有那么多让国人自豪的重大科技成果问世。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深刻洞悉当前科技创新的特点和技术竞争的激烈程度,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的紧迫感、为国分忧的责任感和现实工作中的拼搏劲头,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关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市场急需,以只争朝夕的拼劲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内深入探索,奋力攀登科学的高峰,早日攻克技术上的难关,努力占据技术链的高端,在激烈的科技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提高科技创新的质量,提升科技活动的效率,是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校、科研院所等应采取综合的系统性措施,引导科技工作者把关注点放到科学前沿问题的研究、重大技术的探索和实用技术的研发应用上来,力争取得原创性和颠覆性技术成果,为新质生产力成长提供基础性的动力。各个行业和产业体系内的研究单位,应瞄准国际前沿,潜心做好学术和技术积累,持续攻关,尽早掌握本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在条件成熟时,以关键核心技术为主干,多层次、多向度地推进技术辐射,打造具有高度关联性的技术簇系,进而形成系统的竞争优势。

  优化科技创新过程,既是提高科技活动效率的可靠路径,也是有效推动生产力实现跃升的动力机制。在科研项目论证上,要多从生产实践、市场需求、国家发展需要、国计民生急需方面进行深度调研,多听取高水平科学家和一线技术人员的意见,提高项目的学术价值和实际效用。在科研项目研发和应用上,要更多地鼓励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引导科技人员以务实的精神深入探索,积极尝试各种方法和手段,把项目研究做实做细做到位。在优化研究进程的同时,要持续改进和完善技术,加快成果转化与应用,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科学布局产业创新,构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体系优势

  通过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其成效很大程度体现在产业成长方面。技术系统的内在动力也会驱使自身逐步向产业系统演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要科学布局产业创新,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积极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不断拓展完善产业链,构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体系优势。

  加快推动产业创新和升级。科技工作者和企业管理人员要主动顺应技术进化法则和产业发展规律,适时把握技术熟化的程度和时机,择时启动并加速技术的产业化进程。一方面,创办更多的高技术企业,这是增强发展新动能的根本。另一方面,在现有产业基础上通过系列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推动传统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这是老企业基业长青的必由之路。要促进科技界和产业界通力合作、协同攻关,深入探索各种技术产业化的实现方式,积极尝试技术成果转化和新产业培植相结合的可行模式,创造性地应用新技术,创新性地配置各类生产要素,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开辟新的路径。

  打造富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技术系统的进化一旦和产业系统的发展实现协同耦合,往往会催生出具有较强技术关联度的产业集群,进而获得系统的竞争优势。集群发展是提升产业发展效能、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在这种关联紧密的产业集群中,掌握行业关键核心技术的领军企业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集群的发展方向和行业的竞争格局。格力和海尔能在国际市场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并保持较长时间的竞争优势,不仅得益于自身强大的实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产业集群发展带来的上下游完整供应链的支持。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就要充分发挥领军企业的带动效应,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不断扩大产业规模,提升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保持企业和产业集群长盛不衰,需要不断扩大其系统的边界和作用空间,拓展延长其技术链和产业链。同时,要以技术、资本、市场等为连接,构建包括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在内的创新联合体,实施更有效率的协同创新。这种由技术链、产业链、资金链交织衔接形成的综合体,不仅有利于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还可部分地实现资本组合方式、财产组织形式、生产调度模式、营销流通体系的创新。在综合体内,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不同主体间的分工、协同、对接,有利于创新资源的共享共用、顺畅流转和高效配置,可实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互融互促,使其在与外部竞争中优势更加明显。我国高铁、电动汽车和造船等产业能逆势赶超,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举国体制优势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持续推动。这对推动相关行业转型升级、经济发展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持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政策支持

  高效能的科技创新,不仅可以催生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引领产业创新,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生产力的跃升必然会带来生产关系的变革。科技、教育、人力资源等相关部门,应主动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把握科技发展需求,深化改革,从体制机制上为新质生产力成长创造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以体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应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适应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需要,系统、有序推进。要合理调配政府资助科研项目的数量和经费额度,引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科技成果的评价应细分类别,科学研究项目成果采用同行评价为宜,技术研发项目应由企业和市场评价。成果奖励应拉长时段,防止急功近利。对各类科技平台的评价和考核,应以实际贡献论英雄,主要看学术贡献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实际效益。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要积极承担起技术中试的职责,努力成为技术研发通向产业化的高效平台,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力支撑。

  推进人才培养和管理体制改革。人才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夯实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根基,就要深化人才培养和管理体制改革。要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力度,建立高水平人才竞争优势。高校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系统性改革,比如,可按学校层次和类型对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系列调整,有些学校应适度增加授课学时,有些学校则要对实验和实质性研究提出具体要求。要进一步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索等方面着力,切实提高其研究能力。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应牢固确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要对学术型、研发型、技能型人才进行分类管理,对高水平人才实行个性化管理。要注重发现和培养学术尖子、青年拔尖人才等,对有真才实学的科技领军人才在科技资源配置方面给予更大支持,以人才的成长力促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王岳森)

  (作者系石家庄铁道大学教授)

攻坚战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